下载此文档

见贤思齐---重读《竹头木屑集》有感.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重读《竹头木屑集》有感(一)
古道瘦马按:近日,时隔二十年再读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粲主任医师的《竹头木屑集》,尤其是其开篇的序言,仍是感人至深,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学医之艰难,用功之刻苦,也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学医历程,虽比不上何老,但也是尝尽了辛酸苦辣,才修成今日无什建树的结果。联想起今日学子的条件,已今非昔比,天壤之别。惜己生不逢时也,逝者已逝,就让它过去吧。但老一辈的学****精神与方法还是值得学****和效仿的。故再推荐何老此文以飨读者,愿学中医之子能读之,思之,学之。
代自序
锲而不舍自學成医
一、小引
如所周知,在旧社会,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受人鄙视的“黄绿医生”。因为我既乏祖传,又无师授,完全是靠自学成医的。从二十一岁悬壶问世至今,差不多五十年了。在此悠长岁月中,虽谈不上三折其肱,却幸未曾草菅人命。现在有许多勤奋好学的中青年中医问我自学成医,有何秘诀。其实,在书店里介绍名老中医成功之路的著作,琳琅满目,无须我再来饶舌了。然而,对同志们的恳切要求我又不好推却,惟有把如烟的往事中与医道有关者述其梗概,使读者知道我这几十年的道路是怎样走的。虽则既无秘诀,经历又很平凡,却有一点可以***的,就是我所说的都是实话,并无任何夸张隐讳之处,这也许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吧?
二、“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我童年时代,父亲还是个店员。后来他有了积蓄,和友人合股开设金铺,做起老板来。这时他把我从一家低级的私塾转到李仲台老师的专家馆里读书,希望我在名师的培育下,有朝一日,“学而优则仕”,他便可以实现做老太爷的美梦了。
李老师是前清秀才,又进过师范学堂,可说是博古通今的儒者我跟他读了五年书,就是这关键的五年,培养了我阅读古典书籍的能力,为我今后自学中医打下基础。这也许是一个“秘诀”吧。
李老师摸透了我父亲期望儿子将来光宗耀祖的心理,而他更深深地了解他这位学生的气质性格,不是为官作宦的坯子。有一天,李老师病了,我到他的住处南薰园看望他。李老师问我读了《岳阳楼记》后有何感想,还告诉我范仲淹从小就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抱负。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良相匡君济民,确是非凡人物。但古往今来,称得良相的能有几个?就连清官循吏也寥若晨星。而千千万万在宦海中浮沉者,无非是争名夺利之徒,虽显赫一时,却无补于世,到头来,还是与草木同腐而已。医虽小技,然能拯危济急,利世便民,故范文正公将良相与良医并称,并非说人人都要做良医,不过以此为喻,说明人生在世,必须以利济苍生为已任,有所作为,才不枉此生”。
听了李老师这番话,我真像沐在春风化雨之中,心神为之一爽。从此,我遵照李老师的教导,开始走上我一生的征途。今天,我虽是垂暮之年,但每记起李老师的谆谆训诲,自己还像是-个小学生,垂手侍立于李老师之侧,肃然谛听,宛如昨日。
后来,我考入东莞中学,李老师也结束他的专家馆,到明生中学教国文,师生俩不能经常聚首了。然而,“一日为师,终身是父”,我经常盘算着将来怎样报答老师。抗日战争第二年,华南沦陷,我和母弟逃难到香港,李老师也辗转避乱于水乡一带,不久便忧劳病逝了。1939年秋,我们奔父丧返莞时,不料又闻此噩耗。目睹国土沦亡,又值亲人继丧,痛何可言!而且师病我不知时,师殁我不知日,殓不能凭其棺,葬不能临其穴,人间憾事,孰大于此!我欲到墓前祭扫,但在风鹤频惊的日子里,又不知李老师确实葬在何处,惟有望

见贤思齐---重读《竹头木屑集》有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