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幼儿的养成教育
黄燕燕
摘要: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远大理想,崇高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习惯),最终养成孩子的远大理想,崇高道德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提高孩子修养,完善孩子人格不可缺少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重要一课。
关键词:养成教育、渗透、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家园共育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礼仪等习惯。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对此都有过精辟的见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好的习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从此可见养成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的多么深远的意见事情。
一、我们要将养成教育渗透在一日的学习和活动当中。
(1) 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可行的行为准则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以互训。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一般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需要懂得并去遵守的一些常规准则。洗手的时候告诉幼儿:先卷好袖口,再打开水龙头,把手打湿,抹上肥皂,搓手心手背,然后冲洗干净,拧好水龙头,把手擦干。每次洗手时,老师都这样提醒幼儿,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时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行为和幼儿一道讨论制定行为准则。如有一次听到音乐要收拾玩具准备上他们喜欢的手工课时,孩子们看到
陈老师手上的材料就把玩具往桌面上一扔,都搬上椅子到前面坐着怎么上课了;这时候,陈老师并没有强制让他们收拾,因为孩子们都知道玩完玩具要收拾,但一下从“知道”到“做到”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时候,孩子们看着那些操作材料都很手痒着急着想去做了。陈老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哎呀!桌子上那么多积木玩具,我这些材料要是不在桌子上弄,怎么能把它做出来呢?小朋友都说了:把积木玩具收拾好放回玩具架上去。说完,大家纷纷动手很快就把玩具收拾好了。这时,老师趁势对幼儿讲:这样多好呀!于是与幼儿一道又一次制定了一条规则:玩完玩具要及时收拾在好放在玩具架上。又比如说,孩子们搬椅子的时候喜欢拖着走,我们老师将问题向孩子们提出来,并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我给他们提供建议,最后,综合孩子们的意见,并定出了搬椅子的最佳准则:一只手穿过椅背的大嘴巴,一手拿起前面,这样子搬就不会拖烂椅子的脚了。做一些事情发现问题时,我们往往与孩子们一起商量讨论,将自己的考虑通过诱导变成孩子的想法,使得一些规则要求变成是孩子们制定的。这样,在师生关系特别融洽的气氛中,孩子感到了教师是可敬可亲的,更加明白了行为规范,愿意主动地自觉地遵守规则,逐渐从
“知道”到“做到”。
(2) 通过教学活动,和情景创设,使幼儿更能潜意识地去遵守制定的准则:
小班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弱,很多时候他们知道该怎么样去做,可是有很多时候就会出错,或是好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巩固。所以我们会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
小论幼儿园养成教育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