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人物形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儿童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代表着纯真美好的人性;一类则是被腐蚀的麻木的少年。鲁迅正是通过不同的儿童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博大的爱的世界和笼罩着这世界并逐渐吞噬它的无止境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与***世界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儿童美好生活的信念。
关键词:鲁迅小说;儿童形象
在鲁迅内心,总是包含着关于孩子的挣扎。他认为孩子应是纯真的,却又提出了孩子性恶的质疑。鲁迅笔下的孩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真善良,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的愿望,然而他们却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另一类则是从被吃变成了吃人的孩子,从他们身上可以听见对黑暗社会的强烈的指责与控诉。孩子原本是民族的希望,而却在成长中慢慢地被黑暗的环境所腐蚀。因此,鲁迅才会借狂人之口喊出“救救孩子”!
1 纯良而短暂的追忆
比起鲁迅最富战斗力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同样收入在《呐喊》集子里的《兔与猫》《鸭的喜剧》这两部小说,就显得温情了许多。鲁迅以孩子的视角给予我们一个博大的感情世界,在这里,爱就是生命之爱,是“推己而及人(和万物),推人(和万物)而及己”的博爱,也是鲁迅所提倡的一种无私的“以幼者为本位”的爱。鲁迅在小说中开创性地运用了儿童视角,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叙述。《故乡》、《社戏》、《孔乙己》中,作者都精细安排了儿童叙事者。儿童视角包括回溯性的儿童视角和假定性的儿童视角。所谓回溯性的儿童视角是指***作者依据童年回忆结构视角,作品内容主要来自于儿时的记忆、童年的记忆,其中的儿童形象即第一人称经验自我。[1]在小说《故乡》与《社戏》中鲁迅就以这样一个回忆童年的
“我”为叙述者展开故事。在“我”的记忆里,闰土是一个自由野性的活泼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我”记忆里的闰土是个善良、勇敢、无忧无虑,全然属于乡野自然的小少年。他的身上洋溢着一切新鲜自由的,真、善、美的东西。同样的品质也表现在《社戏》中的孩子身上。正是因为这群乡野间纯真、奔放、善解人意的孩子,才使鲁迅笔下出现了少有的欢乐生动的场景。也正是这些率真直爽的孩子,更对比出***世界的复杂丑陋。儿童往往用他们最本真的眼光真实地看这世间,展露出对一切美好事物抱以热爱的天性。鲁迅的作品始终存在一种质疑的态度,往往表现出对文化、文明、人性的疑虑与担忧,而同时,他也试图借助一些正直的、善的形象给人们以启示与榜样。在双喜、少年闰土、阿顺这些儿童身上,鲁迅寄托了很多理想,善良、自由、无私、淳朴。同***世界里的自私冷漠的种种“恶”相比,更显得这些“善”的珍贵和在险恶环境中的岌岌可危。
2 无声而悲恸的控诉
鲁迅作品的基本母题是“爱”、“死”、“反抗”,是对生命无辜毁灭的愤怒。尽管鲁迅在作品中以追忆过往的方式寄予希望,然而这样的希望最终却被黑暗所吞噬。他清晰又悲凉地看到现实的黑暗无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宝儿、阿毛、顺姑,这些勤劳善良的孩子代表着人性的希望,而这个有希望的未来,却总逃不脱黑暗的追逐。一个个悲惨的结局就是黑暗世界对希望的一次次吞噬。钱理群在分析《兔与猫》时,借其中黑猫活生生地吞了两只兔子这一惊心动魄的一笔,提出了鲁迅式的
“无辜的生命被吞噬”的主题。“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

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人物形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ftnqws01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