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鲁迅小说儿童形象分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鲁迅小说儿童形象分析摘要: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不如其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突出,原因在于鲁迅对于现实社会儿童命运的思考。鲁迅对儿童命运格外关注,通过表现儿童们“吃”与“被吃”的灰暗命运,在集体失声的特殊境遇里不断重复世代轮回的循环怪圈,展现出的是对不能承担起民族救亡的后备军的失望,以及对于中国未来的忧思。希望与绝望的相互交织,构成鲁迅儿童形象丰富的阐释空间,体现出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关键词:鲁迅;小说;儿童形象鲁迅小说最受关注的是其塑造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相比较之下,儿童形象受到的关注比较少,但同样鲁迅在儿童命运上注入了自己深刻的思考。纵观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和作家笔下的儿童形象,无一不彰显着纯真、朝气,但在鲁迅的小说里却很少看到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朝气的孩子,与当时整个文坛对于儿童美好形象的崇拜情景格格不人,显得格外***。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儿童形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1“吃”与“被吃”的灰暗命运在鲁迅的小说里,儿童书写多了一层阴森恐怖的基调,笔下的绝大部分孩子不再活泼,反而死气沉沉。《狂人日记》作为鲁迅小说的开篇之作,一开头就注定了“吃”与“被吃”的命运陷阱,要么成为“吃人团”的一员,要么“被吃”。《狂人日记》中狂人被“吃掉”的妹妹,据狂人回忆,妹子被“吃掉”时才大概五岁,他在《狂人日记》中发出这样的疑问:“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但在他的第三篇小说《药》中的小栓却偏偏就是一个“吃人”的孩子,而且是在他父亲的帮助下“吃人”的,尽管小栓最后难逃一死;《孔乙己》中小伙计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杀害了孔乙己的一份子;《明天》三岁病死的宝儿;《祝福》被狼叼走的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在酒楼上》吕纬甫三岁死掉的小兄弟……“病”和“死”成了他小说中孩子生存状态的一个整体特征。鲁迅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能时刻以冷静的目光审视社会,在别的作家因“进化论”而对儿童寄予厚望的时候,鲁迅却发现孩子们目前承担不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2集体失声的特殊境遇在《呐喊》和《仿徨》两本小说集里,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农民和知识分子,儿童多以群体形象出现或者只有很少的勾勒。在鲁迅的小说里,儿童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沉默寡言。除了《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肥皂》中的学程说过几句话,《幸福的家庭》中的女儿发过几声难听的呜咽声,《孤独者》中的大良二良学过几声狗叫,《示众》中的“胖孩子”带着睡意的叫卖包子声以外,其他小说中的儿童只做了人物交代,更多的则只有动作神态描写,却从不开口说话。《狂人日记》里被狂人认为是被家人吃掉的小妹妹,不需要开口说话,或者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被吃掉了。同样的还有《在酒楼上》吕纬甫的小弟弟。《药》当中的华小栓。从人物出场到死去之前,一直都是处于咳嗽的状态中,没有半句言语交代。最为突出的是《示众》当中的孩子们,鲁迅对他们更多的是动作描写,“看”“钻”“溜”这几个动词多次出现。不运用语言来刻画儿童,鲁迅显然是有他的用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作为从属地位的“子”,必须绝对顺从以“父”为中心的礼法规范,这逐步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鲁迅相信儿童是中国的未来,但是现在还不能承担起相应责任,于是孩子们说什么,便都不重要了,反而如果说出父辈般麻木的话,反而会将作品笼罩在一层更加绝望的氛围之中。3世代轮回的循环怪圈理想总是美好的,希望或许就在前方,但是眼前的黑

鲁迅小说儿童形象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r520520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