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戏曲理论述及李渔的戏曲理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章明清戏曲理论
第一节概述
一、明清戏曲理论发展概况
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明代的戏曲批评已进入到一个空前的发展、繁荣时期,论家辈出,著作林立。
在清朝尚雅趋正的文艺政策和普遍风尚的背景下,作为通俗文学的戏曲,承受着诸多压力。但戏曲批评家们经过不懈努力,仍使清代戏曲理论批评在明人的基础上又获得了较大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发展概况
明代初年:朱权《太和正音谱》
贾仲明和无名氏《续录鬼簿》
嘉靖隆庆时期:李开先、何良俊、徐渭、王世贞、李贽等人的理论批评活动,开创了戏曲批评的活跃局面。
晚明:戏曲批评空前活跃,流派纷呈而且彼此间展开激烈的理论争鸣。吴江派(沈璟)临川派(汤显祖);王骥德《曲律》初步构筑了我国古代戏剧学体系的理论结构
清代戏曲理论发展概况
清初:曲论相当活跃。李渔、金圣叹
丁耀亢、黄周星、尤侗、吴伟业等
康熙年间:洪升、孔尚任
地方戏曲( “花部”或“乱弹”)的理论批评:徐大椿《乐府传声》、焦循《花部农谭》
二、明清戏曲理论主要内容
戏曲创作论
戏曲表演论
戏曲批评鉴赏论
第二节李渔戏曲理论
生平
(1611-1679?),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别号笠道人、新亭客樵、觉世稗官、随庵主人等。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中年移居杭州西湖,又迁居南京,晚年重回杭州。明亡前屡试不第;入清绝意仕途。
著述
小说、戏曲著作颇丰,其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
李渔是一个集大成的戏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闲情偶寄》有关戏剧的论述,就其体系的完整和理论的深刻来说,其他戏曲论著无法相比。
《闲情偶寄》共分六卷,包括词曲、演****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分,戏曲理论集中在前三部分。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戏剧的文学剧本创作、演员的表现艺术、导演艺术等重要问题。
李渔戏曲理论的特色
以舞台性为核心,强调戏剧活动的有机整体性。
舞台性,就是突出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重视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演出效果。
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剧本写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明确肯定剧本创作的目是适应演出需要,对剧作的创新性、情节的单一性和现实性等要求,也是紧紧围绕舞台性来进行规范的。
“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
“结构第一”——戏曲结构论
李渔戏剧理论在中国古代戏剧理论批评史上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特别重视剧本的创作(别人首重音律),明确提出“结构第一”思想。
(一)、“结构”含义辨析
李渔所言“结构”,含义较广,远远超出了现代文论中指文艺作品之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的结构,已把总体艺术构思包含在内,指整个戏剧情节的布置经营。
其“结构第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要求把文学剧本的创作放在第一位。
“结构第一”是就两个层面而言:
一是“结构”在戏曲各部分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结构”安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出戏演出的成功与否。
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弦、副优孟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也。
二是“结构”处在戏曲写作过程中最先的次序。李渔的“结构”指整个戏剧情节的布置经营。
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经血初

明清戏曲理论述及李渔的戏曲理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 文件大小42 KB
  • 时间201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