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弋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弋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历史渊源
弋江区位于芜湖市南部,东起荆山河,西至长江,南临漳河,北依青弋江。区域面积178多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30万。区辖弋江桥、中山南路、利民路、马塘、澛港5个街道办事处和南瑞3个社区及火龙岗镇,共21个居民委员会和25个村民委员会。
弋江区属平原地貌,地势较平坦,平均海拔6-10米,中南和西南部略低,沿东南边缘有小荆山、官山(旧称龙山或龙伏山)、马头山等低矮山丘散落分布;沟渠纵横,湖塘密布,面积超300亩的湖塘有园墓(元亩)塘、芦花塘、殷村湖。境内物产丰富,非金属矿产石灰石储量较大,农副产品除稻麦、油菜、蔬菜,还盛产菱藕,水产品有名闻遐迩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蟹),有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澛港“三刀”(剪刀、菜刀、剃刀)。
弋江区历史悠久。青弋江南侧的大、小荆山一带,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故有“先有荆山街,后有芜湖城”之说。弋江区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东晋永和二年(346),佛教传入中国。从此,历经数百载。此间芜湖继建造吉祥寺、广济寺、东能仁寺后,又在区境内先后建造了普济寺、开元寺(禹王宫)、兴国寺、荆山寺和大王庙、龙王庙、潮音庵等殿堂楼阁,形成了居民稠密,烟火旺盛,多寺庙庵祠的特色。其中唐宋时期兴建的普济寺,为芜湖四大名寺之一,是旧时的一处幽景圣境。北宋名士苏东坡、黄庭坚,明代御史吴琛,清代文学家吴敬梓都曾到此观瞻,留传不少佳话。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的荆山书院,位于小荆山奎星阁前,为东南学者士人讲****之地,废于清咸丰年间。清乾隆三十年(1765),两江总督李世杰在区境蔡庙巷内创建中江书院,直至咸丰三年(1853)毁于战火;清同治二年(1863)于书院旧址建鸠江书院,清光绪元年(1875)复名为中江书院,后几经迁址、更名,最终成为百年名校芜湖一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境内原二多桥61号诞生了现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藏书家阿英(钱杏
邨)。建国后,祖籍澛港或曾在澛港生活过的有创建市中医院的杏林名家徐少鳌、李少白和有“江南一枝竹”之称的国画家黄叶村。
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弋江文化,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代弋江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地处长江流域,捕捞业比较发达,则渔民故事、澛港鱼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因此而产生;地处农村,草药易得,因此,民间治病单方、偏方较多;工业基础薄弱,手工业发达,形成乡村许多手工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如制作菜刀、剃头刀、皮毛画等。
二、结构、地域分布
(一)结构分布
弋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数量很多,但由于全区区域面积较小,百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俗接近,导致“非遗”项目种类不多。经对普查结果分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弋江区的“非遗”项目大多为人生礼仪、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知识、民间文学等类,且各村(居)、镇(街道)普查出来的项目重复很多,而民间美术、民间杂技等项目较少,且这些项目中的大部分由于缺乏传承人或生存环境的改变,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二)地域分布
据普查结果分析,弋江区“非遗”项目较多的在澛港街道范围内,如澛港“三刀”等。而离市区较近的地方,则“非遗”项目生存相对较差,失传较多。
弋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主要分布情况
内容
主要分布
民间手工技艺
澛港街道、中山南路街道
民间知识、民间信仰

弋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daojuna2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