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靖文化.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汉代,这里是一个县域,称为扑环县。元代,这个地方的名字叫扒里扒沙(扒里扒沙是蒙语,意为繁华的街市)。它的影子里垒叠着诸多心酸和战乱,还有期待。“元末兵乱,居人逃散,和戎境虚”(《重修古浪县志(民国二十八年)》),明洪武五年,这里的军民开始“且屯且耕,以拓土地”,至嘉隆年间,元蒙遗民套鲁阿赤兔等“假款为名,住牧扒沙,劫掠穷据,肆蛰不已。”万历戊戌年,甘肃巡抚田荣、凉州总兵达荣、分守道张蒲,“谟谐文武,带甲万人,扫空穴幕,恢复其地,改扒沙为大靖,建堡修郭,增筑新修边界,乃通中卫、靖远诸路。”(同上)乱贼被平,城郭建起,道路修通,接着就是耕耘贸易了。大靖在历史上被称为城,也被成为镇,也被称为堡。一个被称为城的地方必然有贸易,一个被称为镇的地方人口必然繁盛,一个被称为堡的地方必然有守兵。大靖就被称为城,在河西走廊东段,集镇不少,但称其为城的只有大靖和凉州。有城必有贸易,因其有贸易,这里的繁华也就成为必然。从明万历年间以来,周边各族人来到大靖,围绕着城内的财神阁,商号众多,商品特色各异,商人各地皆有,规模较大的商号有梁家的源兴隆商号、北街张家的百货铺子、东街袁四少的百货、南街陕西绸缎庄等等,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商人有来自宁夏的皮毛商,穿着毛筒子,戴着兽毛皮帽,脚着牛皮靴子;还有来自蒙古族的商人,身穿花绸面长袍,脚穿牛舌头的高腰靴,腰间扎着宽腰带;来自凉州的、张掖的算是本地人了,虽然语言略有差异,但是大概还是听得懂,大靖人善于模仿语音,互相狂笑着,模仿着不地道的凉州话、张掖话、乃至敦煌话;对于平番的商人,几乎就是一家人,因为当时的花庄、裴家营原本就属于平番,而相隔却只有十来里路,但是,东乡的平番人说话硬,动不动要和外地商人“争吵”,其实,他们的语音就是如此,大靖人太熟悉他们了,每每此时,大靖人的软语和幽默自然派上了用场。商贸繁盛的四条街上,人来人往,为了打破语言上的尴尬,甚至为了不在价码上引起口舌之争,商人们发明了“捏袖筒子”。他们在市场上看好货色,了解了商品的底细,便将手塞进了对方的袖筒子里或者前襟下,他们看着对方的表情,手在袖筒子里,用五个指头表达着十以内的数字:你出的价低了,对方会将你的手放在他的手指头上,以便抬高或者降低价码,平静的表情下,双手在袖筒里你来我往,没有语言,没有表情,没有外人的评议,最后,互相点点头,一桩生意谈拢了。钱货交讫,在大靖一方的家里或者铺子里吃上一顿饭,喝上三杯酒,临走的时候还要捎上一把大靖上好的烟叶子,最为交情的见证,下一次来了,便像走亲戚一样,礼物是礼物,贸易是贸易,你来我往。商贸的背后带动了诸多的产业,餐饮、交通、住宿、娱乐等行业。就餐饮而言,大靖人的餐饮最讲究味道了,譬如邸家点心、马甲的牛鼻尖子(油窝儿)、李腊肉、赵家糖油糕、蒋家卷儿、王之兰的面筋、赵“苍蝇”的炒锅子、华家的油窝儿等等,卤肉拉条子、炒拉条、炒面片、烩面,虽是炒的,但碗里的面不粘,一条一条,单条一嘴,但也没有汤,吃完了面,自然上半碗面汤,按大靖人的话说是:原汤化原食。如果不想下馆子,你尽可在街上吃小吃,也足以饱你口福:酿皮子,黄楞楞的,那是黄毛柴籽儿滚的水蒸出来的,加上密不可传的配料,清香凉爽;还有烫而又甜的油糕、粘而不腻的卷儿、甜而凉爽的酒醅子、清淋脆香的冬果梨汤……称其为镇,必然人口众多。这里的常住人口历来和外来人口相当,大多的外来人口是商业经营者,这些

大靖文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