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陆九渊和王阳“心即理”说的区别和差异.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区别和差异【摘要】在整个宋明理学中,人们****惯性的将张载、邵雍、朱熹分别独立为“气学”、“数学”、“理学”的代表人物,而以“陆王心学”来统称陆学和王学两大心学学派。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确实在心学宗旨归向、思想进路、本体工夫论等诸多方面有众多相同点,并且相对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别来说,心学内部的差异则较为不明显。由此,心学的两座高峰――陆九渊心学和王阳明心学常常被视作一谈,这种等视很容易忽视两者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只有辨别陆学与王学之间的差异,才能完整地将整个心学思想发展逻辑梳理清楚。【关键词】“心”;“理”;心即理针对于朱熹所说“理本源论”,陆九渊从自身心学出发,提出“心即理”的观点。此后王阳明也提出“心即理”说。二者看似名称相同,但其内涵实则有所区别。在宋明理学中,“心”和“理”这两个范畴有着不止一种解释,但不管对于程朱还是陆王,其区别主要是在于各人侧重点的不同。较“心”而言,阳明侧重言“心”之直觉性特点,陆九渊则侧重于言“心”之义理性、心之主题意志性的特点;较“理”而言,陆九渊侧重于“理”的道德普遍性,而王阳明则侧重于“理”的个体内在道德法则。把握陆王对“心”、“理”以及“心即理”的不同表述,是理解他们整个心学体系的基础。 1、“心”陆王对于“心”的规定是有差异的,陆九渊的“心”具有跨越时空和跨越个体的特点。“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陆九渊的“心”具有普遍性、恒常性的特点。而王阳明的“心”有所不同。“心,生而有者也。”“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由以上片段可以得知,王阳明的“心”,一方面具有个体直觉性的特点,直接和人的“耳目口鼻”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具有主宰人的耳目视听之功能。王阳明的“心”已经由陆九渊的“与天同”落实到个体自身,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体性色彩。陆王对于“心”的规定,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二者都提到了“心”所具有的主宰功能,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陆九渊倾向于主体意识,而王阳明则明确提到了身体和官能。此外,王阳明的“心”更多是的个体之心,感官之心,而陆九渊则侧重于突出“心”的普遍性和无限性,从而将“心”取代朱熹的“理”成为宇宙本源。 2、“理”陆九渊讲“理”,充分强调了其普遍的客观必然性,强调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特点。首先从时空上来看,“理”是充塞宇宙的,广大而不可限制,没有时间差别。“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程明道所谓有憾于天地,则大于天地者矣,谓此理也。”其次,在数量级上,“理”是无穷尽的。“天下之理无穷,若以吾平生所经历者言之,真所谓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辞。”再次,“理”

论陆九渊和王阳“心即理”说的区别和差异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0486494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