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
历史背景,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任。
教学重点:
1、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2、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3、建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哲学思考。
教学难点:
1、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2、对建设新文化的思考。
一、现代化中的文化问题
(一)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巨大变迁。
现代化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过程。大体说来,它发源于16世纪的欧洲,中经18世纪工业革命而向全世界传播,一直持续到今天也未停止。
有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特点:
机械化、自动化、
专业化和都市化程度的提高;
非生物性能源的广泛使用;
经济持续增长;职业分工复杂;
教育的高度普及;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发展的趋势;
个人自主性和理性思想的增强。
(二)文化现代化的内涵
第一,宗教、哲学、科学
等主要价值体系的分化;
第二,伴随着这种分化的,是传统主义与文化创造的自主性的对抗,并形成传统,反传统,文化、科学自主三极文化力量。文化精英、文化组织与活动,大多围绕这三极而发展;
第三,教育的普及与世俗化、专门化,信息媒介的扩展,社会沟通与交往的扩大;
第四,在文化取向上,现代文化注重于社会的改良与进步,注重科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认为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在伦理取向上,现代文化注重人的情感的自我表现,突出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强调人的尊严和兴趣的广泛发展。
文化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转化,是
传统在现代的再生。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
落实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个回避不了的主题,便是西学与中学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从长过程来看,中西文化双方在巨大的冲突中,也存在着各个层面上的融合,尤其是中国文化一方,更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吸取近代西方文明的长处而使自身得以更新。
二、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 西方的挑战与中国文化的危机
1、明清之际中西文化间的遭遇与碰撞
此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基本上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当时在“西学东渐”的同时,还存在一个逆向的“东学西渐”,耶稣会士不断地而且是带有几分惊奇地把中国古老文明介绍给欧洲大陆。
2、鸦片战争后的文化危机
李鸿章“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与
“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鸦片战争后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华夷之辨”的儒家传统世界秩序观的崩溃。惟我独尊的华夏文化非但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太多的恭维,反而摆在“落后”的位置,被“洋人”所轻视
二是儒学中心地位的逐渐丧失。
儒学逐渐脱离其中心位置,对时代的精英再无昔日的吸引力,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纷纷远离这种正统思潮,而成为其叛逆。
3、两次中西文化冲突的情景差异
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过程是与“西力东渐”过程相联系的。
正是由工业革命所激活的巨大生产力、组织力、创造力,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即“西学”)融汇成一股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西潮”,滚滚东来,对东方农业民族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威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民族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社会组织框架,当然也包括其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
(二)近代中国文化的三层次演进
一是物质层面的转型。它包括从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所倡导的“开铁矿、制船炮”的洋务运动,再到私人民间企业的创办,各类事业开发活动的兴起。
李鸿章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