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整理有关语文学科教学论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注意了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明显的事实: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建国以来语文学界深入涉及多次而又迟迟未能作出结论的重大论题,并由此而在语文学科教学的部颁标准中出现了左右摇移的多种表述;只是在一九九八年的部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才真正作出了比较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表述,肯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实际上,在语文学科教学时间不能算短、实践堪称深入丰富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仍有诸多可能迥异的见解。依笔者之见,之所以如此,恐怕缘自一个共识——一个中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所处地位的共识,即“中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亦即中学教育是教育目的中“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环节方面。惟其如此,语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教学实践者都不肯马虎,不肯与充分把握语文学科属性的机会失之交臂;而只是在九十年代以来语文学界的碰撞与交流频繁实现之后,人们的认识才趋近于真正的焦点——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下面,笔者愿从一些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我们不妨从语文本身的特点来把握,看其在成为学科的历史必然中,到底什么是其根本属性所在。    审视“语文”学科这一名词时,不能忽视的是:人们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名词的内涵有多种理解。或指语言和文字,或指语言和文章,或指语言和文学,或指语言和文化,甚或指口头语和书面语。尽管分歧较大,但是这些认识的持有者在描述、界定语文学科时,都承认“语文”是一种社会内容转述,也即是说,他们都认可“语文”实际上充当着一种载体,并以其将各种社会事物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第一,在众多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意见中,都隐含认定语文中包含有社会内容,而不仅仅是语言或文字的空壳——文章、文学作品都是以文字作单位来组织的,即便是说话艺术也需以对社会事物作描述的基本语汇作基础,基于这两大基础而呈现的文化底蕴,自然亦是来源于社会。这样,我们不妨想一想,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仅仅局限于我们的亲身经历、亲自感受的当前状态么?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内容中必然并事实上就已经包含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也即是说,“语文”作为一个在历史上、生活中积累已久并最终形成为概念的事物,其实际上处在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地位。这也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应证,比如,我们所知道的,不是听来的,即是看来的,或者是间接地听来或看来的,这些过程得以完成,其载体即是“语文”中诸要素。    第二,文化学的特征告诉我们,“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我们的所有的能形之于桌面的对于语文学科名称内涵的认识中,最具共性的特征便是“语文”的载体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不同认识分别从不同层面触及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于此,我们不妨可以申明,语文学科的性质首选是它的文化载体特征,而“文化”又是世界中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物质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文化显现。    那么,是否可以说,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就只是它的人文性呢?    让我们再次回到人们见仁见智的多种认识中。人们对于“语文”的这样或那样的描述,我们也许一时还不能完全明确其内容。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那便是:各自所揭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语文”的不同要素方

试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unlai783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