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司空图二十四诗之美学.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美學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二李致諭壹、前言:司空圖是晚唐的詩人兼詩論家,他的詩作成就並不高,但其詩歌理論卻有獨到之處。其所著《詩品》,或稱《二十四詩品》是司空圖論詩的精義所在,更為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的重要著作,深受後代文學理論家的注意,如宋代嚴羽的「妙悟說」和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皆宗承其觀點。蘇東坡曾論《詩品》:「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毛晉編,《東坡題跋》卷二,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詩品》由二十四首詩組成,每首均是十二句的四言詩,將詩分為二十四個品目,以形象化的語言來描繪或比喻詩的各種風格,每首詩都含糊的烘托出人的形象及其生活與精神境界,因而文字較晦澀難懂,也引發出許多詮解。《二十四詩品》無論其象徵性的手法抑或二十四品目的分類,曾引起諸多爭議:關於詩品體系的探討?二十四品目如何區分?可否分類?如楊廷芝在〈二十四詩品小序〉依司空圖原有順序,順次解釋其先後關係;楊振綱綴連二十四品,用「進之以」某品將各品關係串連住;許印芳輯有《詩法萃編》之書,其〈二十四詩品跋〉將詩品分為「品格」與「功用」兩大類……蕭水順,《從鍾嶸詩品到司空詩品》,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2月。飄忽的語言作何解釋?儘管各家看法迥異,司空圖論詩的方式透露其獨特的美學意涵,也引發了筆者的興趣。許印芳在〈詩品跋〉說《詩品》「比物取象,目擊道存」,究竟司空圖論詩的中心點及審美意識為何?「道」如何與《詩品》作連結?提出的「四外」說,弔詭的語言透露了何種審美意涵?應用於《二十四詩品》中是如何「品詩」的?用何種表現方式品詩?希望經由此討論,能對《二十四詩品》中所隱含的美學思想有更深入的瞭解。貳、司空圖論詩的中心點:司空圖論詩的中心點,以〈與李生論詩書〉中提到的「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及〈與極浦書〉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為其重要概念。在〈與李生論詩書〉提到:文之難而詩尤難。古今之喻多矣,愚以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於適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鹺,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華之人以充飢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嶺之人,習之而不辨也宜哉。詩貫六義,則諷喻、抑揚、渟蓄、淵雅,皆在其中矣。……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倘復以全美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表聖文集》,涵芬樓藏舊抄本,收在《四部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卷二,頁2在〈與極浦書〉中,他說: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至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要瞭解司空圖論詩的主要概念,必須先釐清「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字面上的意義。若從字面義理解,一個東西的味道不存在於它的味道之中;一件事物的景象不在於自身景象之中,這裡出現的「外」字造成了語言本身的弔詭性,特殊的語言模式究竟透露了何種意義?與司空圖的審美意識關連為何?在此,筆者擬借用謝大寧先生在〈中國的美感境界及其存有論的意涵〉一文中提到一種所謂「弔詭的語式」,嘗試為「四外」說的語言模式作一詮解:這種語式基本上可合併為兩種形式:其一可名之曰「恢詭譎怪」之語式,它的基本語言結構乃是一種矛盾句式,例如《老子》中ㄧ切正言若反的詭辭,和《莊子》以「非指喻指之非指」的形式皆是。其二則可名之曰「道通為一」之語式,它的基本語言結構則為一種「任一項皆同時即是整全及整全的每一項」的句式,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也。謝大寧,〈中國的美感境界及其存有論的意涵〉收於《文學與美學》第五集,頁338若根據謝大寧先生的分法,「四外」說的語式應可視為前述弔詭語式的第一式。以「味外之旨」為例,純形式而言,「旨」字與「味」的意思看似相同卻又因「外」字而產生相對性,形式的製造了一種矛盾的效果,將「味」字的外延性拉掉,導致了語詞的崩解,一個東西的味道不存在於它的味道之中,存在於哪裡?經由「外之旨」掃除「味」字的僵化性,弔詭的語式使得「味外之旨」有更豐富的表意性。正如《般若》經所謂「般若非般若,是之為般若」,通過如此弔詭的語式乃真能顯出般若智的作用。因此,不論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是經由一種正言若反的詭詞,表達出其「言外之意」,即不拘泥於可直接感受的味道或景象,而要尋求超越現實,難以掌握的味道或景象昇華之深遠意境,透過對形式的解消而超越到形式之上。對「四外」的基本語式有了理解後,方可明白司空圖為何以「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來闡明其論詩的主要觀點。「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司空圖論詩強調「辨味」,以人們食用醋和鹽為比喻,說品味詩歌猶如人們飲食,不可止於酸鹹,而應在酸鹹之外,領會食品的味外之味,將醋和鹽加工後的「醇美之味」。以此比喻詩歌的

司空图二十四诗之美学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