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升初陷入怪圈.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北京"小升初"陷入怪圈以权择校俨成正式制度在五花八门的“小升初”渠道中,最主要的有“占坑班”、“点招”、推优、特长、电脑派位、共建、“条子生”。在调查中,接受访谈的90%以上的家长认为“占坑班”是北京市“小升初”的“头号天敌”。2009年11月21日,北京。为“小升初”考英语证,2000多名孩子和家长来到一“剑桥英语考试KET/PET”考点,部分家长拥堵在考场门前,场面一度失控。CFP供图(资料图片)2009年11月15日,北京。一大早,“小升初”的家长们就带着自己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寒风中奔波于多个名校的“坑班”。CFP供图(资料图片)一个北京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多少?中国青年报报道:当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把调查得来的数据汇总,最后得出的数字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北京各区县“小升初”渠道多达10多种,2010年北京市8个城区“小升初”入学方式竟高达15种。“混乱!复杂!吃惊!”是日本名古屋大学在读博士生刘靖参与《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研究课题后的感受。这个专门研究北京“小升初”的课题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持,一些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领导、媒体记者也参与其中。通过深度访谈、调查研究、理论研讨,以及网上线下的问卷调查,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报告。今天,研究院对外公布了研究结果。所有看到这一结果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触目惊心。北京“小升初”日益偏离《义务教育法》刘靖是北京人,本科毕业后到日本读书。从读硕士起,他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今年年初得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进行“小升初”专项研究后,他主动要求参与,并特意回国几个月。在最后形成的研究报告中,刘靖承担的是第一部分:北京市“小升初”政策的演变。刘靖找到了北京市教育部门从1993年后几乎所有关于“小升初”的文件、通知。他发现,从1993年北京市首次提出改进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办法,取消区县统一组织的小学毕业考试后,“小升初”的各项政策和具体落实情况在日益偏离《义务教育法》,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逐渐模糊,几乎到了被抛弃的边缘。刘靖把北京“小升初”政策演变归纳为4个阶段:一是从1993~1997年,这一阶段最大特点是取消统一的小学毕业考试,强调各种竞赛成绩与升学脱钩,最终实现免试就近入学的目标。同时,放开择校的口子,但严格控制择校的比例。第二阶段是从1998~2002年。1998年的北京“小升初”政策中第一次出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的规定。但此时,民办学校以及民办公助学校的招生入学方式开始挑战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出现了公办初中招收“择校生”、高额收取“择校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尤其是一些所谓名校)合作招生等现象。此举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的选择性需求,同时极大地释放、刺激了家长的择校需求。大规模的择校竞争由此开始加剧。2003~2007年,北京“小升初”政策变化进入螺旋式循环阶段。2003年,北京市“小升初”政策首次提出坚持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方向,进一步缩小区域和校际差距。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升初”逐渐形成包括划片就近入学、回户口所在地入学、进入寄宿校(班)、特色实验学校(班)入学、进入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和民办学校、特长生入学、特殊教育入学、企事业子弟学校入学、共建生入学以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等十余种方式。其中,特长生的比例逐年提高。

小升初陷入怪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x545616
  • 文件大小111 KB
  • 时间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