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一、主要识别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二、: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三、影响发病的因素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就重。,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目前豫北地区种植使用的小麦品种还没有高抗小麦全蚀病的,但是,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较耐病,如新麦9号、豫麦41号、豫麦18—64等。。深翻可加深活土层,有利于小麦生长,同时也可将土表层的病菌翻至底层,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晚播病轻。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四、。小麦全蚀病主要是通过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蔓延的。在旱作麦区的小麦良种繁育田、留种田要严格执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iang19840906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