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精雕细琢话山水平淡淳美书田园——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内容摘要:。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卒于427年,享年63岁;谢灵运生于公元385年,卒于433年,活了49岁。陶渊明、谢灵运作为山水田园诗派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他们的研究历代不绝。本文试着从二人的门第出生、仕途经历、以及诗歌的不同境界进行对比研究。第一章、陶谢的门第差异一、柴桑寒门六朝时一个及其重视门第出生的时代。“士大夫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成为了反常的历史现象。西晋太康时期的诗人左思以及南朝刘宋诗人鲍照,都是因为出身庶族而得不到重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于贫贱之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最终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政权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幸赖王导、陶侃等实力派支持司马睿,稳住了半壁江山。然而,即便这样,在士族大家的的眼里,陶侃这样的人物还是不入流的,陶侃成就不朽功业后,士族之人依然瞧不起他,公然称其为“溪狗”这一带有蔑视性的称谓。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宦已历三世。如果按照三代做官便可成为士族的话,陶家应该算是够格了,但是与王、谢这样的大家世族相比,陶氏依然显得资历尚浅。“王修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世说新语·方正》)王修龄,琅琊王氏子弟:陶胡奴,陶侃第十子;谢仁祖,陈郡谢氏子弟。按说人家主动送米给你,你不要也就罢了,怎么还出语伤人呢?正如上文所说六朝时候门第观念极重,士庶之间不通婚,不较好,甚至不同坐。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滑稽尴尬的场面。而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方正篇,说明作者刘义庆对王修龄这样的做法是持认同的态度。陶渊明是庶出,在时人眼里,地位就更加低了一等。这样,门第就不足以成为他傲世的资本,反倒郁结于胸,变成难以言说的隐痛。正如逯钦立先生所说,“越是他的家族还未跻身于门阀士族之林,越是门阀士族不承认陶家的门第地位,陶渊明就越是对门阀士族表现出兀傲不逊,自负自己的门第的高贵,从而表现出强烈的门第观念。”①二、乌衣之族与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家庭无疑是极其显赫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名门贵族。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陈郡谢氏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望族。谢灵运的曾祖谢安是著名的风流宰相,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叔侄二人联手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谢灵运就出身于这样一个闪耀着光环的神圣家族。这个家族的日常起居、审美情趣,以及祖辈的言传身教都给了谢灵运重要的影响。并且谢小小年纪就袭封了康乐公的爵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达,谢灵运从小就濡染了一种华贵的气质。第二章、陶谢的入世之路和思想嬗变一、陶渊明的用世之心和人生转折陶谢带着不同程度的门第观步入社会,享受着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地位。谢灵运自不必说,18岁就袭封了康乐公的爵位。陶渊明虽然相形见绌,但也凭借着祖上的余荫,多次轻易地担任了镇军参军、江州祭酒、彭泽令等不大不小的官职。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互的,在享受着家族带来的名利时,也必须承担起振兴家族的使命。下面我们来看看陶谢二人的用世之心。个人是无法超越时代而存在的,评价历史人物时,只有把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读书人最大的梦想,谁能一出生就看破红尘对名利不屑一顾呢?渊明父祖三代为官,曾祖还官居东晋宰辅。这样辉煌的经历即使他出仕的思想基础又是人际关系的积累。①逯钦立《陶渊明集·关于陶渊明》,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208。陶渊明早期的作品多表现用世的志向。《停运》“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喻示着诗人对于时事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荣木》诗“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不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更直接地传达出对儒家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向往,“千里虽遥”一句更可见其昂扬的进取精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到四十一岁归隐,在宦海中漂泊了十三年之后,终于上岸“止泊”,关于辞官的原因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叶嘉莹先生说:“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然而如果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田才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违己交病’之患。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质性自然的‘真我’。”②诚哉斯言!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陶渊明人生取舍的依据,简言之,就是为了保全自然质性。二、谢灵运的心灵重荷和难脱执迷能否善保家门是六朝子弟面临的严峻挑战,故而谢安早年虽然隐居东山,与王羲之、支道林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