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pdf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1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0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何石彬著宗教文化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何石彬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7ISBN978-7-80254-170-2I阿…II何…III俱舍宗-(2009)第112706号《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何石彬著出版发行:宗教文化出版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100009)电话:64095215(发行部)64006060(编辑部)责任编辑:程上版式设计:范晓博印刷:版权专有不得翻印版本记录:640×:ISBN978-7-80254-170-2定价:3800元《觉群佛学博士文库》编委名单顾问:方立天黄心川杨曾文楼宇烈高振农主编:觉醒赖永海编委:王邦维方广锡王雷泉业露华圣凯宋立道严耀中陈兵张风雷觉醒姚卫群洪修平徐小跃徐东来麻天祥曹曙红黄夏年赖永海慧觉潘桂明魏道儒《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目录目录总序序言导言一、选题缘由二、俱舍学研究的基本状况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主要创新第一章《俱舍论》的产生及其宗趣第一节《俱舍论》的造论缘起一、论题略释二、有部阿毗达磨的发展与本论的产生三、关于论主生平与造论情形的考辨第二节《俱舍论》的思想旨趣与理论结构一、论主的造论主旨二、本论的组织次第三、关于《破我品》第二章缘起论:法相、法体与因果法则第一节法相学:阿毗达磨法相体系的完成一、五位七十五法: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二、蕴处界三科:诸法的融摄与开合三、义门分别:诸法的具体属性四、二十二根:人类生命的基本构成五、本论法相学体系的理论贡献与思想特征第二节法体论:诸法假实与《俱舍论》的宗义抉择一、诸法假实问题的理论渊源二、诸法假实的判定原则三、本论对诸法假实的分析与抉择第三节因果论:诸法生成的基本法则一、六因四缘说二、十二因缘与三世二重因果三、本论因果论的主要理论特质第三章有情论:众生情状与流转之因第一节三界五趣:世间的基本构成一、有情世间的状况二、器世间的构成三、世界的成坏过程四、本论世间思想的理论意蕴第二节业:轮回之亲因一、业的基本构成及其体性二、业的分类及其果报三、本论的戒律学思想四、从本论的业感理论看佛教的孝亲思想第三节随眠:生死流转的内在根源一、随眠的内涵与种类二、义门分别:随眠的具体属性三、烦恼的对治与断除第四章解脱论:修行次第与涅槃之果第一节阶位论:修行的基本次第一、道次第概说二、方便道:三贤与四善根三、圣道:四向四果四、三乘行果:声闻、独觉与菩萨第二节智与定:修道的内在方法一、智:涅槃之亲因二、定:涅槃之疏缘第五章《俱舍论》的理论性质、历史地位与弘传情况第一节《俱舍论》的理论性质与历史地位一、本论的教相判摄、学派归属与思想内核二、本论与印度佛教的发展第二节《俱舍论》在中国汉、藏两系佛教中的弘传一、本论的汉译与俱舍学的弘传二、本论在藏传佛教中的独特地位余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总序总序佛教的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核心,以教、理、行、证为修学次第。但是,修行者的根机、兴趣等各有不同,于是对佛法各有偏好。从根本上说,义理与实修是无法分离的,这也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所以,《高僧传》将古代僧人分为十科,其中翻译、解义、读诵属于义解门;而****禅、明律、感通、遗身、护法、兴福,则归属实践门;最后一科“杂科”则是指出家人的外学修养,傍及世间经书、治世学问、礼乐文章等,无不兼通。但是,传统意义的佛教义解,主要是注疏经、律、论,在“述而不作”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历史上的义解僧们通常都是从自己的信仰与经验出发,通过注疏、撰著,来达到实践与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兴盛、隋唐佛教的辉煌,都与义解的繁荣分不开。而禅宗的发展则为中国佛教注入新的生命,强调主体的体认,注重身心的解脱;净土法门的流行,激发了佛教徒的信仰感情,为佛教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提倡“易行道”和“不立文字”的禅、净二宗的盛行,中国佛教徒逐渐失去探讨高深佛理、考察繁琐戒律的兴趣,于是,中国佛教重视义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便丧失殆尽。另一方面,佛学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却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世间学者开始注重对佛教思想的学术研究,并逐渐形成一种学术传统,于是佛教便成为一种学问——佛学。近代佛教学术研究的发展由于受到欧美治学风气的影响,文献学、考据学、思想史、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对佛教进行理性地分析,促使了人们对佛教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剖析佛教的历史传承与思想意蕴,更凸

《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52073457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