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对职务犯罪案件报道的“个性”把握.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职务犯罪案件报道的“个性”把握.docx对职务犯罪案件报道的“个性”把握随着党和政府反***力度的加大,一批批大大小小的***分子纷纷落马,伴之而来的是媒体对此类报道的日渐“繁荣”。无论是广播、报刊、电视,还是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职务犯罪案件的报道都占据显要位置和相当比重。笔者长期从事一档纪委与电视台联办的专业栏目的采编工作,曾采制过大量职务犯罪案件的专题节目,在此,就这类报道的“个性”把握谈几点粗浅认识。共性中找特点人们常说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活动,或滥用职权,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总称。从实际案例统计来看,绝大多数职务犯罪属故意构成,如***罪、受贿罪、徇私舞弊罪、挪用***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等。这些罪项占职务犯罪涉案率的80%以上。尽管国家工作人员所犯罪行有着普遍共性,但由于犯罪主体的社会属性导致个体特征的千差万别,这就使得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每一个案件当事人都深深地打上“个性”的烙印。只要从业者能本着科学敬业负责的精神,让“个性”彰显,特点突出,采制的新闻报道就会生动而深刻,继而产生引导教化的社会效果。“个性”中挖看点商家讲究卖点,新闻讲求看点,这里所说的看点其实就是可视(读)性,也就是报道所带给受众的认同感、兴奋点、共鸣等。当然,这种对看点的讲求是以遵循新闻规律为前提的,若在报道中添加许多揣测臆想,纵然看点惹眼,终究难辞败笔。那么,如何把握“个性”,挖掘看点,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广泛占有背景资料。这里所说的背景资料包括两方面,一是犯罪案情背景资料,二是个人履历背景资料。每一个职务犯罪人员的查处基本上都要经过“双规”、检察院收审、看守所羁押、法院宣判、监狱服刑这样一个过程,时间跨度少则数月,多则一年以上。这期间,与查处对象正面接触、甚至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至少也有十几位,他们在审讯、查抄、看管、整理司法文书的过程中对罪犯的案情了如指掌,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的掌握更是局外人难窥其详的。因此,对不同时期办案人员的采访就成了挖掘案件看点的关键所在。这种采访能使记者最大限度地占有案情背景资料,为采制出有“个性”有特点的报道奠定基础。相比之下,犯罪分子的个人履历背景资料比较容易获得,这对把握案情脉络,探求其犯罪根源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话题敏感,顾忌颇多,许多查处对象的原单位领导或同事都回避采访,即使接受采访也多是冠冕堂皇之语。因此,占有此类背景资料的重点可放在对当事人案发前影像及文字资料的收集上。即便有知情者肯予配合,接受采访,也要考虑具体情况,或慎重选用,或做技术处理。以平视角度相沟通。如果说占有背景资料是进攻城池打外围,那么,与职务犯罪当事人的直接接触就如同沿城池突破口直逼指挥中枢,若进击顺利则一举拿下,若行止失当也可能功败垂成。在收审的职务犯罪人员中,绝大多数在案发前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的还担任较高的领导职务,几乎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面对执法人员,许多人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变换和人生落差,一时还放不下“身份”,因此,采访他们切忌居高临下,一定要以平等的视角相互沟通,斟酌语气遣词,尊重对方人格,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你就有可能探知一个人在历经心灵磨难后所流露的痛苦反思,窥见在长吁短叹、追悔莫及的泪水中所展现出的心路历程。

对职务犯罪案件报道的“个性”把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aokaishui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