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化交流论文-中阿音乐文化发展交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化交流论文: 中阿音乐文化发展交流作者:潘坤 1 刘明 2 付禾 3 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一、宁夏回族音乐的发展伊斯兰音乐文化具有 1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 “它像一条纽带似的将东西方音乐联结起来”。其流传地域广、影响力大, 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有元一代, 回族之文化自亦将岁回族人士而俱来,故其音乐歌曲,亦有传之于中国者。”这已是许多伊斯兰文化研究者的共识。据《元史》记载:“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 每色各三队, 凡三百二十四人。”, 其中,专设“常和署”“管领回回乐人”元代就有比较完整的乐舞机构及制度。“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附有元代较为流行的“回回曲”三首: 《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从曲名来看,属东传的伊斯兰音乐无疑。”丝绸之路全长 14000 多公里,在中国境内的里程约占全程的三分之一, 途经宁夏的西海固地区, 此地区也是花儿的主要流域及辐射带, 现已发展成为著名的六盘山花儿集散地。回族是流行花儿最主要的民族之一。伊斯兰教与回族群众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和广泛的联系。宁夏回族民歌吸收了伊斯兰教传统音调的元素, 受宁夏地理位置及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逐渐传衍、发展, 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回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愿望。宁夏回族的民歌在长期的传播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3 大类: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山歌中的花儿,独具特色,是宁夏地方特色的重要体现。花儿,俗称“山曲”“野曲”,是在野外演唱的一种高腔山歌。它是由西北地区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多流行于回族聚集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形成了诸如甘肃的“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青海的“青海花儿”, 还有流传于黄河徨水流域河套地区的“河徨花儿”等众多流派。宁夏花儿除了传承“河惶花儿”的精髓外,主要是六盘山地区山花儿,以及大量的与花儿共同并存的山歌和野曲; 他主要流传地是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聚集区。宁夏回族民歌是丰富多彩的,就其流源来说,既受到伊斯兰传统音调的影响,又受到临近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宁夏回族群众在即兴而歌、抒发感情时, 把自己熟悉的伊斯兰音调揉入到了民歌中, 使得有些回族民歌在调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 相当一部分民歌是回族民间歌手智慧和创作的结晶, 虽然从中可以找出它们与其他民族民歌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但事实上, 它们己经脱胎换骨衍变为新的歌种了。如在宁夏回族中盛传的“山花儿”和“刘姥姥调”, 其结构和风格与当地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歌迥异,而且它们只在回族中传唱。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使阿拉伯、波斯文化与华夏文化在长期渗透中逐渐形成中国化、地域化的特点。宁夏回族宗教音乐虽然源于阿拉伯国家宗教音乐,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地域的改变,种族的迁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己经形成以阿拉伯宗教音乐为根源,自己民族音乐特点为辐射的有自己特点的宗教音乐,看似颇为相像,但仔细听辨又大相径庭, 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宁夏伊斯兰音乐在继承传统伊斯兰音调的基础上, 各地区的穆斯林又吸收了当地民间音调编创了一些新的赞主词, 以吻合当地的教民的喜好, 取得更好的弘扬教义的效果。如《法特玛纺线》《穆圣赞歌》《清真言歌》等。这些赞美歌词都是我国传统曲调和民间曲调填词编成的,特别是《法特玛纺线》,

文化交流论文-中阿音乐文化发展交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swng3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