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碱伤害事故案例样稿.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碱灼伤事故案例

[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法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取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造成塑料薄膜破损,而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一样程度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货物没有立即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片状及珠状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十余天内,前后造成了40余***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方法立即处理破损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多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含有极强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固体状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和多种酸类反应猛烈,和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和玻璃关键成份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硅酸
钠,从而使玻璃腐蚀。所以,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要尤其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氢氧化钠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酸脂钠和醇,所以丝、毛织物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腐蚀。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通常和水能快速反应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吸附力而无法立即清除,这期间还会经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所以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案例评议] 烧碱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然而在装卸作业中一些步骤往往轻易被忽略。本案所反应出来事实是:一场原来能够避免伤害事故,因为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妥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和其它含有强烈腐蚀性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问题是:因为其强烈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轻易破损。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和其保持距离,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预防撞击、振动,绝对不能够翻滚、摔跌。如发觉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该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临时施救方法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最专业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率领4名职员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她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灼伤在场5人,其中1名工人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它四人轻伤。
  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订《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要求》相关“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起源,将罐内物料冲洗洁净,然后进行检修”要求,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相关“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尤其注意面部、眼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要求,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需防护用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教训:(1)严格实施化工部颁发相关腐蚀性物料设备、管道安全检修要求;
  (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3)加强全厂干部、工人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使广大职员自觉遵章守纪现象。
一起碱液烫灼伤事故
事故过程
    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觉压力升高,即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旧消防水带。因为蒋某把排清液阀门开得过大,接管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不料,摆动水带溅出少许热清液(含碱)溅到她面部和颈

碱伤害事故案例样稿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百遍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