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交流—勘合贸易
中国与美洲国家的交流—大帆船贸易
倭寇以及抗倭斗争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明清中外文化交流概述
基调----由“输出”为主渐渐变为“输入”为主。
对外政策走向封闭,并导致了中国在海洋上的退缩。
明中叶以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东来,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一、明代与东亚国家的交流------海禁与“勘合贸易”
明初的海禁政策
为什么要海禁?-----倭寇
明政府在建立之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内乱时期。大批因失去军职而流亡的南朝武士,不断侵扰中国辽东和山东一带,对中国的沿海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对明朝的统治秩序造成了威胁。
-----朝贡贸易不规范
据明史书记载,到明朝朝贡的日本使者许多是假借朝贡之名,以获得巨利,因此多次被明朝拒绝,两国之间的贸易并不稳定。倭寇的骚扰却日益猖獗。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元中四年)胡惟庸与宁波卫所指挥林贤勾结要借日本势力篡国谋反事件败露,太祖下令彻底断绝了与日本的联系,并厉行海禁。
-----防范反明余党
明政府确立了海禁政策,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防范清剿残余的反明势力。但初期的海禁并不非常严厉。
2. 永乐---宣德年间的勘合贸易
实行堪合贸易的原因:
日本方面: 1394 年,日本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建立幕府政治。义满看到明日贸易极易获得巨利,为了借助明朝的势力巩固其地位,并通过与明朝的贸易解决其财政困难,决心恢复对明朝的邦交,愿意应明政府的要求,奉其正朔,希望以此维持自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优势。
明朝方面:明成祖认为,断绝与日本的关系并不能有效杜绝倭患,通过中日间的贸易使日本政府获得利益,日本政府就会主动抑制倭寇对我边境的侵扰。
堪合贸易的发展
第一期堪合贸易:
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允许日本以朝贡形式同明贸易,采取了勘合贸易的形式,订立了《永乐勘合贸易条约》。永乐九年(1411年) 后,中日勘合贸易中断,直至宣德八年(1433)才又重新恢复。
第二期堪合贸易: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 ,中日双方订立了《宣德条约》,开始了中日间的第二期勘合贸易。
《永乐勘合贸易条约》关于勘合符的规定:
日本十年一贡,每次百人,船只二艘。同时立日字勘合一百道,底簿二册,本字勘合一百道,底簿二册。将日字勘合一百道及日、本二字底簿各一册收于礼部,将本字勘合及日字底簿一册交于日本,将本字底簿一册交福建布政司收存。凡是从日本开往明朝的贸易船,每艘都要带勘合一道,由福建布政司核对底册后,护送到北京,再与礼部存档的勘合及底簿进行核对,如无勘合,或比对不同,即系伪诈,将受处罚。
日本为了与明朝的贸易能够顺利进行,捣毁了对马、壱岐等岛屿上的倭寇老巢,把抓获的倭寇匪首献与明朝,每次遣使也会把俘获的倭寇带来以表诚意。对此,明王朝大为赞赏。中日间的往来十分频繁。
后期堪合贸易的特点
日方片面追求在勘合贸易中获得巨利,违反了《宣德条约》中有关人数和船只数量的限制。
日本方面没有像第一期勘合贸易时讨伐倭寇送交明朝,使明朝借日抑倭的政策难以奏效。
“争贡事件”与勘合贸易的终结
嘉靖二年(1523)的“争贡事件”使明政府彻底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争贡事件即为取得

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