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星星”之火“创新”燎原-星星燎原之火.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星星”之火“创新”燎原|星星燎原之火

  一家只有12户人、12头牛,资产不足4000元的作坊式企业,被创新的“魔棒”点化,一跃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关键龙头企业,完美演绎了“星火燎原”的大戏。  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企业的革新之路,给库区产业发展一个深刻的启示:冲破观念的桎梏,竹材、碎料能够变废为宝;走出思维的峡谷,一扇竹门也能够化作征帆,通江达海。
  ■冲破樊篱小作坊“变身”
  刘传清,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企业董事长,这位简单如工人的老人,精明、有担当。
  1962年,12户人,一家用12副石磨、12部面机和12头黄牛加工面条的作坊式企业――温泉磨面社在开县温泉古镇悄然诞生。成立之初,磨面社按“上级计划”生产,企业收益仅够维持职员们的最低生活。“不改革就散伙”,“不敢闯新路子、不扩大生产就只有死路一条!”刘传清回想说,循规蹈矩的生产和经营,使企业一直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职员们“放开”、“搞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小小的作坊式的乡镇企业要“自立”,无异于“吃了熊心豹子胆”!为了生存和发展,昏黄的煤油灯下,12个合作人经过三个昼夜、数十回合论争,最终立下了“生死盟约”:大胆地闯,悄悄地试。
  思维的禁锢一旦打开,创新的行动便有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为了不被“棒打出头鸟”,磨面社先从技改尝试创新。山区没有电,磨面社的生产完全靠脚踩、手摇、牛拉大磨,费时费力效率低。为了提升效率,她们从县城买回一台旧柴油机,架起12部面机“***”的流水生产线,原来几十人劳动,日产300千克面粉,技改后只需10人,日产量翻了一番,面条的质量提升了,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改进。
  职员们扩大生产的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有了资金和技术积累的磨面社,再也不满足于仅仅“来料加工”,而是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在企业内部实施“一业为主,多个经营”的路子,前后进行油扇、竹筷、白云石粉、小印刷等产品的开发。当他人还在油扇上印“为人民服务”的传统口号时,刘传清的思维又转了个弯:她在生产的扇子上印着“三打白骨精”、“阿诗玛”等鲜艳灵动的图画。油扇自然比“正统”的产品每把多卖几分钱,每十二个月能多收益数千元……小小的温泉磨面社也一步步“变身”为温泉工艺厂、温泉工艺有限企业,最终“变”成现在的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企业。
  ■自主创新竹废料变废为宝
  上世纪80年代,木质碎料板很挣钱。看到自己工厂的竹废料被大量抛弃,刘传清很心痛:“能否利用这些边角余料,生产市场紧俏的碎料板呢?”
  她和技术攻关组的同事们将竹废料用石磨磨成粉末,再用凝胶凝固,用铁锤“轧”成板……经过101次重复试验,一块十来公分长的竹材碎料板最终成形。
  随即,刘传清和市科委的同志,带着以竹代木碎料板来到北京。经过漫长等候,竹料碎料板被中国林科院判定为“世界仅此一件”,从而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申请专利时,刘传清将它命名为“101型野生杂竹碎料板”,以此纪念这项创造的来之不易。有了关键技术,星星企业随即投入18万元,建成了第一条年产1000万立方米的竹材碎料板生产线。
  先行者总会遭遇跟风的烦恼。很多企业看到竹料人造板的市场,纷纷跟进,星星的优势也逐步被蚕食。
  然而,创新的大门永远是向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开放的。早在上个世纪7

2021年“星星”之火“创新”燎原-星星燎原之火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