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等词语。
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3.把握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实际,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力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学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没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身边的人们大为不解。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自主预****br/>1.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
2.检查预****br/>(1)订正字
丁肇中(zhào) 儒家(rú)
遵照(zūn) 缅怀(miǎn)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2)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阐述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结构。
答案示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精读课文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jjg0025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