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塑造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塑造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哲学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以“物本主义思维方式”作为建构原则,从而具有一系列严重的局限,无法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真正地发挥这一功能。以“实践思维方式”作为建构原则的“马哲”新理论体系,对哲学“塑造民族精神”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能够实现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思维方式引领、价值观念导向和行为方式规范”的重要社会功能。
  [关键词]“马哲”理论体系;塑造民族精神;物本主义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4-0096-08
  所谓民族精神,是对一定民族大多数成员所信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而民族文化的核心则是该民族的传统哲学。特定的民族传统哲学,由于在该民族传统文化中将打上深刻的烙印,因而会对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地说,哲学的“塑造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为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思维方式的引领、价值观念的导向和行为方式的规范”,从而为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此问题上,“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以“物本主义思维方式”作为建构原则,造成了对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压抑和束缚,从而具有一系列的局限,无法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真正地发挥这一功能。以“实践思维方式”作为建构原则的“马哲”新理论体系,对哲学“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从而能够实现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思维方式引领、价值观念导向和行为方式规范”的重要社会功能。
  一、“马哲”传统理论体系“塑造民族精神”功能的局限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正统”诠释方式的――“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一方面,由于这种“马哲”理论体系在其长期的宣传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已逐渐为人们所广泛地接受和认同,它就必然会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制约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却并未能在“马哲”教科书理论体系中得到恰当的反映,即由于它仍固守原有的“物本主义”的思维方式、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已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精神合理发展”的一种思想观念的障碍。因此,要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塑造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我们首先应认识和把握“马哲”教科书理论体系在“塑造民族精神”功能方面的局限性。
  “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是对“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观念反映。“自然经济”是“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客观基础与认识论根源。所谓“自然经济”,就是依赖自然、运用自然力改造自然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一方面它根源于传统社会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另一方面由低下的生产力所造成的“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又必然导致“人对人的依附性”。与这样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相适应,又必然产生束缚人、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哲学)。这些在“马哲中国化”的观念反映,就表现为“马哲”传统教科书的这种理论体系。具体地说,“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在“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方面,具有以下的严重局限。
  第一,“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的“物本主义思维方式”,不能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所传承的“物本主义思维方式”,是来自旧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主义唯物论”的思维方式,而不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马哲”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以“物本主义思维方式”为建构原则,追求“物质本体”,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的方式去思考相关哲学问题,将包括“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在归根到底意义上视为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由于不从实践去理解相关哲学问题,导致它片面地强调人的受动性、自在性,使人丧失了主体地位,从而无法合理地说明“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思维”生成发展的实践本质和实践规律性,由之确立出一种“以单纯的‘物质本体’和‘合客体规律性原则’,去对一切存在、客观现象进行统一性的解释和说明”的物本主义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旧唯物主义式的“物本主义思维方式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塑造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