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的形成.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的形成
湖南省临湘二中陈云龙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缓解社会矛盾、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常被誉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当今的中国已初步步入小康社会,原来不存在或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诸如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别扩大、生老病丧等问题越来突出,已然成为创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保障方面制订了覆盖面广、体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后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古知今,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在制度建设和实践等方面的建树,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体系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虽无社会保障的名称,但却存在着种种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机构和制度,实际上已发挥了社会保障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均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看作政府的责任,所以尽管社会保障这一名词出现在20世纪初,但作为一种制度形态,至少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在从西周到清前期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中国古代保障体系的研究,80年代以后引起人们的关注,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绩,但既有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某一方面(如救荒、仓储制度等),缺乏整体性,本文拟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措施及不足进行初步的梳理,以使初接触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一、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一)我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是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初始基础
自春秋战国时期儒爱所倡导的社会大同思想包含了社会保障最原始含义。如孔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穷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孔子的思想里“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大同仁爱思想,从巩固统治者地位的角度提出“善养老”的重要意义,《孟子·梁惠王上》中:“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在《尽心上篇》中“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使民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等等。这些大同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萌芽。大同思想影响深远,东晋时期的《抱朴子》、陶潜的《桃花源记》、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都引用了《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有关“大同社会”的思想,1902年清末大思想家康有为所著《大同书》和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也是在继承我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基础上各自描绘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社会保障图景。
(二)传统儒家的正义人道思想是社会保障理念的道德原则
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理念显然包含一种正义人道之心,孔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管子·五辅篇》中“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这些同情、关怀、帮助社会弱者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正义人道思想的发轫。有学者指出“人道思想是社会保障的灵魂,也是社会保障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而这种人道思想“来源于人的怜悯之心或将心比心的恻隐之心”。而正义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意义主要在于使得受保障者获得某种救济帮助的权利正当性。而正义是对社会保障的对象来说,保护了他们的应得权利,获得救济帮助得到权利,也为社会保障找到了合理性和正当性,“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动的盛行却肯定回彻底悔掉它。”
(三)储粮备荒和与救济优抚的思想是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组成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
,所以储存粮食以备灾荒和救济优抚的思想是我国传统保障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的形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