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祠堂重建背后的乡村治理.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祠堂重建背后的乡村治理
  越来越多的祠堂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另一些人却“逆流而动”,兴致勃勃地干起了重建祠堂的事
  “水有源,树有根,人之于世,必先有祖。问祖归宗,宗则有家,家者祠也……”这是萧氏大宗祠里的一段话。
  青砖灰瓦、石阶地板、画栋雕梁、红烛青香……祠堂的正中间,摆放着“萧氏历代高曾祖考/妣之位”的神龛,两侧是对联“西汉宗功垂万古,南朝世泽著千秋”。墙壁上布满了列祖列宗中“成功人士”的画像,其中最耀眼的当然是萧何了。另有几处碑文,详细地介绍了重建祠堂的来龙去脉。
  三台萧氏是汉丞相萧何的后裔。这里也是近几年来四川恢复得较好的祠堂之一。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祠堂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另一些人却“逆流而动”,兴致勃勃地干起了重建祠堂的事。
  贤者谋篇与族人捐资
  带领记者参观祠堂的是萧家的现任族长萧家顺,78岁,精神矍铄。老人早年间搬离旗山村,住在中江县黄鹿镇,这次回来,是商讨春分祭祖时“宗族理事会”的换届事宜;与其同行的是71岁的萧清富,是宗族理事会里的会计。
  20多年前,萧氏在省内外族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宗族理事会。设会长(族长)一名,副会长4-6名,常务理事若干名,会计和出纳各一名。“我们这个理事会,很规范,几名常务理事组成了监委会,专门监督账目。”萧家顺指着一块碑文上面的“组织架构图”介绍说。理事会3年一改选, 萧家顺和萧清富已经连任了两届。
  2009年,以萧家顺为会长的新一届理事会,在全省46名萧氏后人的发动下,倡议全族重修立足全川的萧氏大宗祠,举族相赞。原则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项工程前年竣工。据“萧氏大宗祠功德碑记”上的记录,参与出资的共有856户,总金额近65万元;另有“以劳折现视为捐币”的134人,折资约13万元。所有出过资的人,名字都被记载在功德碑上。
  按照这种“贤者布局谋篇、族人捐资投劳”办法的,不独萧氏一家。本刊记者探访的另一个祠堂  成都市龙潭镇威灵村的范家祠,重建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当时,首倡重建祠堂的是范氏“族长”、范仲淹第29代后人、龙泉驿范仲淹文化联谊会法人代表范文珏。“当时算了一下,要花40多万,上哪找这笔钱?”最终族人们纷纷捐钱捐物,范家祠的墙壁上现在还贴着几张红纸,上面记载着每户的捐款金额。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王铭铭教授认为,为建祠堂筹集资金,其意义并不止于凑钱造一个建筑物,它背后的民间动员和乡村公共精神,是更值得关注的。
  公共精神与族人自治
  一般来说,为建宗祠出资最多的,总是那些“在外面干大事”、“不差钱”的族里人。但实际上,萧氏建祠时出资最多的萧清富,从部队退伍后一直是农民,现在每个月也只有400元抚恤金;而出资仅次于他的萧家顺,退休前是黄鹿镇畜牧站站长,收入也很普通。
  这两个收入并不高的人,为何对这件没有回报的事情热情如此之高?萧清富说:“这是家族内部的公益事业,我们的年龄比较大,要给年轻人带个好头。”
  重建祠堂的多是大家族,而祠堂本身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祠堂祭祖还是众多的家族成员保持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祠堂重建背后的乡村治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