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夫子面前卖文章.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夫子面前卖文章.doc1孔夫子面前卖文章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他才抱琴弹奏,在旁边的樵夫钟子期就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内容。而同时期的公明仪则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尽管他的琴弹得非常好,才开始弹时,还能引来无数的鸟儿和蝴蝶倾听,后来他对老水牛弹奏时,老水牛就不听,而且还愤怒地走开了。难怪古人说:相逢侠客需出剑,不遇知音莫弹曲。社会的百工之人,虽然每一个人都具备一个大脑,但由于从小受的教育、生活环境不同,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三六九等的。比如说世事洞明的人,人情练达的人,常常显得聪慧而高效;比如榆木脑袋的人,因循守旧的人,则常常显得呆板而低效。有人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持“成事在天”观点的人有点消极被动。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守了几个月都没有看到兔子再次撞树,自己也因为守株待兔而误了农时,最终兔子没有捡到,还少了一年的种田收入;持“谋事在人”观点的人有点主观能动性。孟母三迁其居,就是有计划地引导孟子,让孟子脱离白丁群,走进鸿儒堆。孟母主动出击,让孟子没有受那些引车卖浆之徒的干扰,让孟子成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孟母是个有见识的人,她能为孟子的发展选择好的环境;孟子是个幸运的人,少年时就遇到了能为他发展披荆斩棘的人。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没有孟子这样的幸运了,从小在农村和山区生活的人,同他们谈2笑的多数非鸿儒,往来是白丁。其实,一个人出生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平庸。如果一个人甘于平庸,就是一种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麻木。如果不甘平庸,就会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冲动。比如出生在韶山冲的***,如果他甘于平庸,完全可以守在韶山冲当一个山区农民,找一个山区女人做媳妇,天天老婆娃娃热炕头。根本不用天天头悬梁、锥刺股地看书;也不用在16岁时不知愁滋味地写:“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也不用提出读奇书,交奇友的构想。不用冒风险突破师塾老师的防范去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富有反抗精神的书,不用通过征友方式征到罗章龙等奇友及后来的蔡和森等人。在中国,孔子的地位很高,不祭拜“天地君亲师”的人很少。特别是文化人,如果不把孔夫子奉为至尊,就没有文化人的低气。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写得一手好文章是光宗耀祖的事,更是仕途升迁的台阶石。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拜孔子为师,但无缘拜见孔子的人,则只能买一个孔子的塑像来家中一早一晚地拜。而无钱买孔子塑像的人,则只能去文庙里拜了。文化人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孔者昌的道理。只有同孔子攀上关系,才能意味着染上孔子的文气,象孔子一样懂礼仪、有道德、会治国、文章好。孔子的学生中,颜回的德行,冉求的政事,宰予的言语,卜商的文学,都是脍炙人口的,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事师表”,是名符其实的。他提倡有教无类,贫民化教育。无论什么人,无论出生高低贵贱,只要有心学****的人,只要3带上“束修”(也就是举行过结发修身仪式的人)就可以收为学生;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论学****什么,都要努力奋进而不能讨厌,教诲别人要耐心细致,不

孔夫子面前卖文章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hghkyj834
  • 文件大小102 KB
  • 时间201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