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doc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第1 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便在中国兴起,但是当时受到了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抵制。开始于 1993 年一直持续到 90 年代后期的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是“精英”对“大众”的一次正面的、持久的对抗。与此同时, 在电影界首次提出的“主旋律”的概念很快演变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思想。随着***在 1994 年1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引用, 该文艺思想迅速上升为我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 最后被写进了十五大报告, 成为党的“二为”和“双百”的文艺方针的具体体现。“主旋律”的提出也是官方文化为对抗大众文化掀起的娱乐化浪潮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所以,在 20 世纪的 90 年代中国形成的是“精英文化/ 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文化局面。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的快感追求未能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 不管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体系之内, 文艺创作基本保持着感性和理性、快感和美感、欲望和道德的平衡。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完成,市场机制的形成,中国的大众文化才真正获得了比较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真正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十年。首先是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渐渐息声, 代之而起的则是关于“审美日常化、日常审美化”的研究和讨论。这可以说是学界对大众文化的一次正面认同, 也意味着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和肯定压倒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不再以遮遮掩掩的姿态出现,也慢慢褪掉了“自上而下”的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文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找乐”的特点更被上升为一种审美标准, 日常性和世俗性都成为文艺作品可以公然表现的东西。既而出现了“消费文化”现象,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被广泛接受: 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而消费地点就是日常生活世界; 消费社会使物变为一种“命运的、***的和命定性的符号”, 这些符号包围着社会生活时, 便使得“日常生活重新获得伟大与崇高”“其目的正是为了使平庸得到满足并得到宽恕”。消费社会所带来的转变是巨大的, 消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远为深刻的。“这种大规模的物( 商品) 的消费,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转变, 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 对日常生活的认可绝不仅仅停留在审美和诗意的层面上, 而是更彻底地认同了日常生活的物质性。第2 章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理论困惑与建构整体生存境遇的改变不仅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而且向中国电影现实主义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陷入了理论困境。只有廓清理论上的困惑,建构新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才能促进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持续发展。现实主义在其历史演变中不断从最初的艺术规范中繁衍出新的现象, 其理论内涵也不断地丰富更新, 看似古老而经典的现实主义却变得越来越复杂。现实主义的理论定位也越发模糊, 引发了文艺理论界的众说纷纭。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来说,现实主义的定位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在新的生存语境中, 面对实践和理论的多重困境和挑战, 以及时代赋予的现实

新世界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00 KB
  • 时间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