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总体概述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趋势,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时缓时剧。这又与下。
(四)唐末至北宋末(公元10世纪~1127年)
唐朝末年,黄河下游河道已渐渐淤高。景福二年(893)河口段发生改道,五代时,决口频率加快,平均不足三年就发生一次。《宋史·河渠志》记载:十一世纪初,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县境内河床已经“高民屋殆逾丈”,形成悬河。决口地点从下游向上游移动,以今河南的澶州(濮阳)、滑州(滑县东旧城)段最多。洪流涌向东南,积累在梁山附近,将原巨野泽扩大为著名的梁山泊。
第十页,共二十九页。
两次决口
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改道频繁
横陇河,景祐三年(1034)河决澶州横陇埽,新道从今濮阳东北经聊城,临清至滨县、惠民入海。
北派,庆历八年(1048)河决澶州商胡(今河南濮阳东昌湖集)北流,合御河(南运河)、界河(大清河)至今天津一带入海。
东派,嘉祐五年(1060)河水在魏县(今河北大名东)第六埽分流,东北经今马颊河入海。
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绝,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南清河合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
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改道频繁
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128--16世纪中叶)
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夺淮入海为常。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改道。
第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128--16世纪中叶)
本期变迁特点归为三点:
(1)决口地点由下游河段逐渐移向上游河段。
(2)河道干流逐渐南摆,劫夺数条河流,黄河到达下游冲积扇的西南极限,至此,黄河由先秦的冲积扇西北极限,渐次由太行山麓至黄淮平原西缘,将整个华北大平原横扫一遍。
(3)黄河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常。黄淮平原几条近乎平行的东南向河流其水源皆来自黄河,皆是黄河岔流。
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汇泗夺淮入海
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杜充其人
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1],南宋初大臣、宰相。
哲宗绍圣间进士。靖康初年,知沧州。建炎二年,代为东京留守。但杜充害怕和金军打仗,先是全部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义都被金军***,由此彻底丢掉了北宋末年被金国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建炎三年,南逃建康府,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却被拜为右相,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未几,金兵渡江,遂降。绍兴七年,任金朝燕京三司使。绍兴九年,迁燕京行台右丞相。《绍兴和议》签订时死去。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贾鲁其人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行都水监,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贾鲁治河
贾鲁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此间,贾鲁“考察地形,备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将观察所见绘成图,并提出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最后决定采用后一方案。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河。
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六)明后期至清咸丰四年(16世纪中叶-1854)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基本结束,经万历年间潘季训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黄河下游基本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淤)黄河。单股河道的固定对修防、潜运有利,但由于水沙不旁泄,来沙有增无减,河床很快变成“悬河”,使后期河患仍不断。
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
(六)明后期至清咸丰四年(16世纪中叶-1854)
根据黄河下游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演变特点,可分为三个河段分析:
1.河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ingqihe
  • 文件大小1.34 MB
  • 时间202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