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86015 PPT课件.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0心肺脑复苏
刘建新
临床死亡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特点——可逆
生物学死亡
标志——脑死亡
特点——不可逆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
心脏骤停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
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198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
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
心脏性猝死: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
心脏骤停后的机体变化
血流停滞
氧游离基清除障碍
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
红细胞变形、血小板、粒细胞凝聚、纤维蛋白原凝聚
脑灌注功能丧失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大脑-----4-6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25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肝细胞-----1-2小时
肺组织-----大于2小时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脑循环中断:
10秒——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脑电活动消失
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6小时——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时间就是生命
早期复苏的目的:维持或恢复循环和氧供、减少有害物质产生的时间
定义
心肺脑复苏(CPCR):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复苏发展简史
1947年美国Claud Beek首次报道电击除颤成功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发表心脏按压文章
1985年7月由CPR变为CPCR
复苏发展简史
圣经中有Elisha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Shunammite儿子的描述(公元前1300年)
《金匦要略》(公元2世纪):
“……徐徐抱解,一人以手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锊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

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86015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马匹匹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