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风的病因及预防调护.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风的病因及预防调护
病 机
1、基本病机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
2、病位 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可引起全身多脏腑功能紊乱。
3、病理性质 多属本虚标 凡遇中风急诊病人,应详询病史,结合发病状况和症状、体征,以鉴别中风的不同类别。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等病,发病突然,昏迷内闭,半身不遂,脑脊液呈血性者,应考虑出血性中风。若发病较缓慢,在安静和睡眠情况下发生,神志大多清醒,并逐渐形成半身不遂,脑脊液清晰者,应考虑缺血性中风。
(一)辨证要点

中风病发病后两周以内者为急性期,中脏腑也可长至1个月;
发病后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多为恢复期;
发病半年以上者系后遗症期。
(二)治疗原则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但以标实为急,应急则治标。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治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为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熄风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用。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1.风痰入络
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肢体酸痛等,舌苔白腻,脉浮滑。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方解: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理气;丹参活血化痕;大黄通腑泄热祛瘀。

无热象者,可去天竺黄,易制半夏,加全蝎、僵蚕、白附子以加强祛风化痰之功;
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若眩晕者,加钩藤,菊花平肝熄风;
有瘀血征象,舌质紫暗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证候:平素眩晕头痛,耳鸣目眩,突发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身热,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平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桅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本证为肝经实火,气血壅盛之证,故去原方杜仲、桑寄生等,加用夏枯草、龙胆草以增泻热之力。
若眩晕头痛加桑叶、菊花清热熄风;
心烦易怒加生石膏、龙齿清热安神;
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3.痰热腑实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结,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味。
方解:瓜萎、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大黄、芒硝应视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为度,以免过量伤正。腑气通泄后,治宜清热化痰通络为主,可加胆南星、天竺黄、竹沥、川贝母、僵蚕、地龙、丹参、赤芍等化痰通络;
热象明显者,加山桅、黄芩;
若舌暗有瘀点可加人丹参、赤芍通络。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质暗淡,或有瘀班、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细缓或细涩。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解: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归尾、川芍、赤芍活血化瘀。

本方还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但黄芪甘温,故肝肾不足、兼有痰热或风阳痰火者忌用。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等补气药益气通络;
血瘀甚者,可加莪术、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甚或可加用水蛭等药;

中风的病因及预防调护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我是药仙
  • 文件大小1.56 MB
  • 时间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