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为什么要关注围术期的凝血功能? 流行病学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50% 合并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的增多, 术前抗凝治疗、服药的增多。 <35岁 65--- 70--- 80--- 85---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凝血功能紊乱起到帮凶作用!
国外资料证实静脉血栓发生率 腹部手术14-19%; 胸部手术 26-65%; 妇产科 14-19%; 前列腺手术 24-51%; 脊髓损伤75-80%; 髋关节置换术 50%; 国内资料髋关节置换术 47% 其中肺梗2%。 结论: 欧美常见,我们也不少! ,导 致临床大量用血的个案增加。 与凝血相关的遗传性疾病,地方疾病也可以见到。 麻醉医生对患者要履行告之义务, 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要沟通协调。
凝血的生理基础 凝血功能平衡的意义:将血以液态的形式相对的封闭于心血管内,完成血液的七大生理功能。临床出现的凝血功能紊乱分为凝血功能低下(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亢进(血栓性疾病)。 我们通过正常的生理止血过程,了解一下凝血功能的平衡是如何实现的: 生理性止血是通过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这三个既依次发生又相互重叠的生理反应完成;它应该是及时和局限的(只发生在受损血管内皮的局部);止血栓在完成止血的使命后,处于微血管水平的被纤溶系统溶解吸收,大血管的止血栓子通常机化后血管闭塞或再通,也有少部分栓子脱落,形成远处栓塞。
血栓形成的机理 血栓形成是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凝血功能亢进导致的病理结果。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条件仍是一个世纪前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即血管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 因此,对血栓的研究也是以“血管壁–血液成分–血液流变学”为基轴展开的。这三个因素也决定了血栓形成的部位、血栓的成分、血栓的大小和血栓的转归。由于动、静脉壁结构不同,血液流变学不同,它们形成的血栓的成分也不同。动脉血栓的启动因素多是血管壁受损,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即所谓白血栓。静脉血栓成因多与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血栓以纤维蛋白、红细胞为主即所谓红血栓。
凝血过程图
内源途径
外源途径
FⅢ

FⅪ FⅨ FⅩ

FⅪα
FⅨα
接触激活阶段
前激肽释放酶、Ⅻ
高分子量激肽原
CINH
FⅦα共同途径
PL
Cα2+
TFPI TFPI
FⅧα
PL Cα2+
AT-Ⅲ
FⅩα
PL Cα2+
FⅤα
AT-Ⅲ
FⅡ
FⅡα
AT-Ⅲ
FⅩⅢ
Cα2+
Fg
Fm
cFb
cFb
可溶不可溶
FPA, FPB
AT-Ⅲ
凝胶生
成阶段
磷脂胶粒
反应阶段
FⅫα
FⅩⅢα
标注
线端因子为反应过程 TFP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线侧因子为促进反应 CINH C1抑制物
标侧红字为抑制反应 AT-Ⅲ抗凝血酶Ⅲ
FⅢ组织因子 FⅡ凝血酶原
Fg 纤维蛋白原 Fm 纤维蛋白单体
cFb 纤维蛋白多聚体 FPA, FPB纤维蛋白肽A(B)
简述凝血过程
内源途径
外源途径
共同途径
稳定纤维蛋
白多聚体形成
成熟血块+血清
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






來自资料库下载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正常凝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