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离家出走行为分析.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离家出走行为功能性评估与干预
阮雯 1207040051 12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一、离家出走行为概述
(一)定义: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采用这样两种概念:一是日本:“在父母无容许的情况下,并且有隐瞒去向,离开学校或家庭超过24h的行为”;二是美国人类与健康服务机构的定义:“青少年在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一天以上”,也有研究使用这种概念“凡是自动地离开学校和家庭的监护,离开居住的城市到达异地,即视为离家出走”。(二)类别:由于判定离家出走的标准不同,对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分类也是多样的。国外的研究中较流行的分法是将其分为逃离型(Running From)和逃去型(Running To)两类。前者指青少年为逃避家庭或个人问题而用离家的方法去冷静自己;后者则指青少年离家去寻求刺激、欢乐或新的体验。国内的分类则较细,虽然分类不完全相同,但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游戏型、逃避型、向往型、反抗型和强制型等四种类型。逃避型与逃离型相类似,向往型与逃去型相类似,游戏型主要处于贪玩好奇,盲目从众,反抗型则向父母、师长表示不满或抗议的宣泄,甚至是一种报复行为,强制型可能因受到外力的压迫而离开。
(三)特点:
——14岁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专家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偏多。
——专家研究发现,居住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城镇的人数。
——导致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自我认识和判断能力较差,但是***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很强。
——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主要从事大龄工、经商做生意、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
二、离家出走行为的前提条件
(一)痛苦性前提条件
1、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因父母离异,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帮助;不和睦的家庭环境。
2、学校因素: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和冷淡,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二)匮乏性前提条件




(三)其他诱发因素
1、自身因素: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而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接受社会上某些人和事的不良影响,并在其引诱下走上邪路;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成长的困难期、危险期,其中又以15到18岁这一阶段表现得特别显著,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表现出独立反叛的一面,然而其内心世界却敏感脆弱,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当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又面对学业的巨大压力时,就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手段来释放心中的抑郁。比如:离家出走。
2、社会因素:不法之徒的诱导教唆。
三、离家出走行为的功能
(一)社会性正强化
1、获得关注
2、获得喜欢的事物或活动
3、获得自由
4、获得金钱与物质
(二)社会性负强化
1、逃避或终止任务
2、逃避不喜欢的人、环境或事物
3、逃避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直接性正强化
1、获得自我刺激
2、获得自我娱乐
(四)直接性负强化
1、释放不愉快的心情
2、释放压力
四、离家出走行为相关的个体因素
(一)认知因素



(二)技能缺陷因素
(父母、老师、同学)沟通的能力

(三)生理因素



4. 盲目从众心理
(四)其他个体因素

2. 缺乏社会经验
五、离家出走行为的干预策略
针对前提条件的干预策略
从父母方面来说:
,在生活和学****中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增添生活的情趣,让家庭充满欢乐和亲情;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中的事务,让他们对家庭有责任感
,要看到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建立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既不放任娇惯,也不简单粗暴
,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诱导;发现孩子的问题后,要用平等的方式与之讨论,启发他们自觉地接收正确的,摒弃错误的,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
,父母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如果在对待孩子上

离家出走行为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82 KB
  • 时间201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