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植物保护案例-BT棉与棉铃虫.ppt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案例3 我国棉铃虫治理
我国棉铃虫的发生危害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区。在我国,各大棉区均有发生。棉铃虫属多食性害虫,我国已知的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多种,除为害棉花外,还取食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等。
20世纪70-80年代,棉铃虫呈间歇性暴发成灾。其中,1971、1972、1973、1978、1982和1990年棉铃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的局部地区大发生。
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暴发,严重制约了棉花及其他多种农作物的生产。
1992年棉铃虫在全国棉区空前大发生,持续时间之长、发生范围之广为历史之最。1992年黄河流域各省皮棉损失率均在25%以上,全国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1993年棉铃虫继续大发生,发生程度仅次于1992年。7-9月,由于我国棉区气温普遍偏低,且多风雹、暴雨,对棉铃虫的发生数量有明显抑制作用,使1993年棉铃虫发生呈前重后轻,逐代减轻的态势。
1994年全国棉区大部分气温持续偏高,降雨量偏少,出现严重旱情,气象条件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棉铃虫的发生呈逐代递增型。五代棉铃虫以往只有在个别年份发生,且基本不造成危害,1994年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1995、1997年全国棉区棉铃虫继续偏重发生。
2000年以来,全国各大棉区棉铃虫种群发生数量明显减少、危害程度减轻。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棉铃虫的防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
50-60年代,我国棉铃虫防治措施比较落后,很多地方还以人工捕捉幼虫等传统农事操作为主。据记载,1965年河北全省发动200万群众,逐株捉虫,仅石家庄地区就捉了5亿头棉铃虫幼虫。有机***农药逐渐开始用于棉铃虫防治,至60年代末期成为棉铃虫主要防治手段。
70年代,有机磷农药被大量用于棉铃虫防治。棉铃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也发展较快,保护利用瓢虫、草蛉控制棉铃虫,试用Bt制剂、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青虫菌防治棉铃虫。此外,利用杨树枝把、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的方法在部分棉区得到推广应用。
80年代,菊酯类化学农药大面积使用,在棉铃虫的防治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此外,种植诱集植物、成虫诱杀、天敌保护、微生物农药使用等技术得到了普及推广。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棉铃虫的防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90年代综合防治时期:随着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等的抗性问题日益严重,综合防治被认为是棉铃虫防治的根本出路。提出了“一代监测、二代保顶、三代保蕾、四代保铃”为主的综防新策略。
2000年以来,主要是转Bt基因抗虫棉(Bt棉花)种植应用:1997年我国在黄河流域地区正式商业化种植Bt棉花,2000年长江流域地区开始种植应用,目前上述两大棉区Bt棉花的种植比率接近100%。Bt棉花对田间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明显,已成为我国棉铃虫防治的主要途径。
棉铃虫的生活****性
成虫多在夜间羽化,19:00时至次日2:00时羽化最多,少数在白天上午羽化。棉铃虫雌蛾比雄蛾早羽化1-2 d,每一代开始雌蛾多于雄蛾,当雌蛾与雄蛾的比例接近1: 1或蛾量突然上升时则为当代棉铃虫的发生高峰。后期雄蛾显著多于雌蛾。
羽化后当夜即可交配,一生可交尾1-5次。
羽化后第2-5 d开始产卵,产卵期一般5-10 d,越冬代和末代稍长一些。
成虫交尾、产卵和取食花蜜等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一般有3次明显的飞翔活动时间。第一次在日落后3 h内,约在18:00-21:00时,多在开花的蜜源植物上边飞翔边取食,称为黄昏飞翔。第二次在1:30-4:00时,主要是觅偶和交尾,称为婚飞。第三次在黎明前,找寻隐蔽处所,称为黎明飞翔。日出后停止飞翔活动,栖息于棉叶背面、花冠内和玉米、高粱心叶内或其他植物丛间。
成虫飞翔能力强,往往在植株的中部或上部穿飞。对黑光灯和半干的杨柳枝叶有较强趋性,而对糖醋液的趋性较差。
成虫繁殖的最适温度是25-30℃。雌蛾平均怀卵量超过1200粒,产卵率高达97%以上。成虫产卵期常与寄主的孕蕾开花期吻合。卵散产在棉株上,产卵部位随寄主种类不同而异。同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部位又因代别而有变化。如6月中、下旬的二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顶梢、嫩叶正面、幼蕾、苞叶及嫩茎上,占总卵数的80%以上。7、8月份的三、四代棉铃虫卵多产在群尖、上部幼蕾和嫩叶上。
棉铃虫的生活****性
卵的孵化率一般为80%-100%。卵历期一般2-4 d。
幼虫经常在一个部位取食少许即转移到他处为害,常随虫龄增长,由上而下从嫩叶到蕾、铃依次转移为害。幼虫转移为害时刻主要在早晨5:30-19:30时,尤以早晨5:30-12:00时最为频繁。
初孵幼虫通常先吃掉卵壳,然后转移到叶背栖息,当天不食不动

植物保护案例-BT棉与棉铃虫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13.44 MB
  • 时间201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