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艺术.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
作者:周海清  来源:《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形式和趣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推动其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儒、道及佛三大体系的学术思想。这三种思想互相矛盾与斗争,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画艺术,而它们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形成了现在中国画艺术的总体特色。
    
     儒家文化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用“仁爱”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因此,山水也不是自然之山水,它们是“仁”、“智”的象征。由此,儒家便有了比附道德的观山水之法。
     在儒家哲人的心目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等自然万物是道德和智慧的载体。画家对自然的认识和体会,往往形成画面上健全的人格和审美理想,这种人格和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历代山水画家正是出于这种精神的追求,游天下奇山胜水,探微取真,综合万象,完善作品的内涵,表达自我的感受,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受到美的陶冶,从而达成儒家倡导的“助人伦”与“成教化”的目的。
     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始终交织着对传统表现形式的延续与更新,统摄它的是传统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奠定了中国画的精神面貌和形式特征,“志于道、据于仁、游于艺”等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精神内涵。概括地说,儒家文化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绘画的实用性。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它以伦理道德为立身处世之本,要求人们以道制欲、重义轻利和知行合一。张彦远把这种伦理道德作为绘画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社会功能,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历代名画记》)历代中国画都是通过“劝诚图”和“操尚图”来体现伦理意义的。特别是融诗、书、画为一体的“文人画”,它们借助山水、花鸟等来表达自由的精神、高洁的情操,把绘画客体的山水、花鸟等形象与绘画主体的某些道德品行相联系。如用梅、兰、菊、竹表达自己高洁的精神。
     其二,强调艺术的真诚。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绘画重视人品画品合一,推崇直抒胸臆的真诚绘画观。如宗炳的“今张绡素以远映,则崐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画山水序》),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及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华山图序》)等都强调艺术真诚。《石涛画语录》中说,“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更是辩证地论述
了绘画的主客体之间以及心与物迹化浑一的关系,从而实现心物统一,实现中国画艺术既要传其“神”,也要传其“真”的指归。
     其三,艺术风格的形成。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历代中国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文质并重、文质统一思想的表现。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中国画重壮丽、重文饰,十分重视人为雕琢之美。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中国的封建时代,从天子到平民百姓,许多人的思想都是外儒内道。道家思想深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自然也影响着中国画。
     道家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追求恬淡,力求虚静。道家认为真正的美不在感官的享乐与满足,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精神安定和无所求、自由放任的思想。这种超越功

中国艺术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花世界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