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胆病从肝论治.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胆病从肝论治
“肝胆相照”常用来比喻人和人之间坦诚相待,互相扶持之意。最早见于宋·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肝脏与胆囊的关系,“肝胆相照”也确有其理。而朱培庭教授作为“胆病从肝论治”的首倡者,更是将此作为治疗胆病的理论基础,依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与西医结合,临床治愈胆病病例无数,获得了无数胆病患者的良好口碑。
肝失疏泄,受累及胆
在解剖学中,胆囊借疏松结缔组织附着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其血管、神经均来源于肝脏的分支;胆道系统由胆囊、肝外胆管、各级肝内胆管、肝脏毛细胆管组成;胆汁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而成;胆红素、胆汁酸等胆汁成分通过肝细胞进行代谢;肝与胆共同发源于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细胞增生而成的肝憩室。
《灵枢·本枢》称“胆者,中精之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后则必决断,而决断又来自谋虑,可见肝与胆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如果肝失疏泄,则会造成一些胆病的发生。因此,“胆病从肝论治”理论应运而生。朱培庭教授认为,“胆病多由肝而生,肝之疏泄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形成胆道疾病。

肝胆疾病,互为因果
胆病的成因机制复杂,现代医学仍不能准确阐述。但“胆病由肝而生”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可。
胆病由肝而起朱培庭教授说:“以胆石病为例,中医学认为,情志不舒或郁怒日久,会导致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利;湿热内盛,蕴结肝胆,湿热与胆汁胶结;痰浊瘀血内结于肝胆等均可致胆汁排泄不畅,凝结而为石。”
各种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由于胆酸分泌减少,常有脾功能亢进致细胞破坏使胆红素产生增多,且结合胆红素载体蛋白减少及酶活性障碍不能酯化未结合胆红素,其胆囊因慢性炎症水肿及收缩减弱,这些都有利于胆石的形成。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除肝细胞受损外,还会发生在汇管区的胆管,所以胆管上皮细胞内也可见甲型肝炎病毒。
胆病常累及于肝胆汁排泄不畅,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所以胆病又常波及于肝。例如,急性胆道感染时受损最严重的器官便是肝脏。如果失治、误治可形成细菌性肝脓肿。另外,胆石病迁延日久可致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胆道狭窄不解除,会使其最终转成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原发性胆管癌又会直接生于肝内而被归于“肝癌”之列。
从以上可以看出,胆病不仅要从肝论治,同时,肝病也可以肝胆并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朱培庭教授把胆石病分成两种证型:肝郁气滞型和肝阴不足型。以“胆病从肝论治”作为理论基础,朱培庭教授认为,治疗胆石病应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由于肝与胆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着非常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因此某些胆病可直接治肝。例如,肝内胆管结石可行肝段或肝叶切除;硬化性胆管炎发展到严重阶段需进行肝移植等。
朱培庭教授认为,手术治疗较之非手术治疗有时可以达到难以想象的效果,中医学并不拒绝手术,同时结合中医所长,形成了鲜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因此,对于各类胆道疾病可依据情况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方式。其中,对于胆石病的治疗,关键是要恢复胆道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包括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即中医所谓

胆病从肝论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