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理论课程西方西课程西方理论课.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
张华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摘要】"泰勒原理"作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在西方世界盛行了近3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特别是北美课程领域开始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课程不再只被理解为纷繁杂陈的"学校材料",而被视作"符号表征"。从不同理论视域时课程符号进行理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不同话语之间通过"复杂的会话"而使课程领域不断走向自主,这预示着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引言反思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一直把"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探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school materials),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从而导致"程序主义"(proceduralism)倾向。这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为代表。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派纳(W. Pinar)将这种研究取向概括为"课程开发范式" (the paradigm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ing),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这种倾向至少在美国已成为课程研究的"显学"。派纳将这种研究取向概括为"课程理解范式" (the paradigm of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当下的西方课程领域是如何理解课程的?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将为21世纪中国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照。
二、课程理论现状素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西方由"课程开发范式"迈向"课程理解范式"的最初选择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著名的"概念重建运动"(reconceptualist movement),主旨在于突破"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的控制,救治课程研究的"反历史"(ahistorical)与"反理论"(atheoretical)的性格。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哲学社会学思潮对课程进行探究,同时把文学理论、美学、自传或传记理论、神学等领域"嫁接"到课程领域,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课程理解"--政治的理解、种族的理解、性别的理解、现象学的理解、后现代的理解(包括后结构主义理解、解构主义理解)、自传或传记性理解、美学的理解、神学的理解、生态学的理解、全球化的理解、等等。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当今的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
政治课程理论
"政治课程理论"(political curriculumtheory)是在早先"概念重建主义课

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理论课程西方西课程西方理论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