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讲课内容.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讲课内容结合新闻侵权的表现形式浅谈新闻侵权的风险防范网络媒体,除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增多,还涉及比报纸、杂志等更多的官司,如网络评论、网络跟帖等等,从法制进步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坏事,它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对网络媒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过多的新闻官司,不但会牵涉记者等采编人员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对网络媒体单位造成不良后果,轻则赔礼道歉,重则赔偿损失等。所以,网站发展的过程中,记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纠纷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新闻侵权纠纷,大多是新闻媒体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其结果是使他们的社会评价降低。社会评价降低主要包括社会其他成员对其产生不良看法,出现不利于他人的各种评论、议论甚至攻击;使他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孤立、冷落等;使他人在选择职业、提拔职务、开展营业等方面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困难。当新闻主体通过某种方式使第三人能够知晓不利于他人名誉的事实,公开实施了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致使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的,就构成新闻侵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问的规定,新闻活动导致侵权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报道失实。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没有事实根据或与事实不符,从而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便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像这类侵害名誉权的案例在新闻侵权官司中占绝大多数。如特区报有关夫妻私彩的报道。今年8月7日,本报以《夫妻买私彩欠债250万失踪4年》一文,报道了万宁市东岭农场女子李某与当地10余名私彩销售者因买私彩而写下大量欠条,涉及金额250万元。李某丈夫付林力8月6日被私彩销售者围住要钱,当地派出所介入调查此事。报道发表后,付林力就认为该报道侵害其名誉权,理由有:1夫妻2人每期赊账万元买私彩丈夫付林力不承认:参加购买私彩事件,“夫妻二人”之说无证据。2付林力被送到派出所,付林力称,其被私彩商贩围住,朋友主动报警,他是自愿到派出所说明情况的。3报道直呼姓名,妻子李春兰、丈夫付林力至今都是合法公民,派出所无犯罪证据,侵犯了付的名誉权。4报道失踪4年自2006年至今,付林力一直正常生活在海口,“并未4年不见踪影”这里面有几个关键问题,记者没有把握好,1、私彩不受法律保护。根据《彩票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特许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未经国务院特许,禁止发行其他彩票。"彩民要购买特许公开发行的彩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2、没有详细调查了解欠债的情况。私彩销售者向派出所提供的大量欠条中,未发现付林力本人因买私彩签写的欠条。现有证据不能证明付林力赊账购买私彩(如私彩销售者能提供有效证据的除外)。3、对于合法的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都有偿还义务。欠条如经司法机关证实确因购买私彩所签写,因销售、发行私彩属违法行为,且具有赌博性质,由此产生的债务属恶债,不受我国法律保护。本事件中,私彩销售者如不能证明李某向其签写欠条的合法性,付林力就无须承担私彩欠条所约定的还款义务。    因此,在警方未对案件定性之际,报道中采取实名报道的方式,报道付林力参与购买私彩,已构成报道失实,对其本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报道的不妥之处。   还如王中案件启示,任何人的违法犯罪事实在没有经过权威部门确定之前,报道都不能定性下结论,否则,报道的定性结论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媒体就要承担报道不实的法律责任。工作人员在处理现场当事人图片时,在没有定论前最好进行技术处理,如打上马赛克,退而求其次,至少应将其称为涉嫌什么什么的人员,如被抓的涉嫌私彩设赌人员。二、侮辱诽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侮辱是指以书面、口头等方式公然贬低公民、法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包括暴力、口头、文字等侮辱形式。例如:当众撕破他人的衣服尤其是用于遮羞的衣服;强行与他人接吻、拥抱;将粪便、垃圾涂抹或者播撒于他人的建筑物上或者门前、院内等行为;使用下流、肮脏的言语辱骂他人;在文章中利用贬低人格的语言攻击他人等,都是侮辱行为。诽谤。诽谤是指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传播不利于特定人(包括公民个人、法人和某个特定的群体)名誉的虚伪事实或者以传播的虚伪事实为依据进行不利于特定人的不当评论。例如,诬指某人有某种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诬指某人有令人厌恶的疾病(性病、艾滋病、麻风病、精神病等),诬指某人有违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

讲课内容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fg888
  • 文件大小70 KB
  • 时间20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