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肝吸虫病.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肝吸虫病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内,可致肝吸虫病。临床上以纳差、腹泻、上腹部不适、肝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为特征。本病在国外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以广东、台湾等省为主要流行区。目录简介病因症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膳食预防简介病因症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膳食预防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  肝吸虫病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染后,胆管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可引起阻塞、胆汁滞留,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慢性感染可有大量的结缔纤维组织增生,附近的肝实质可见明显萎缩。胆道分泌糖蛋白的增多,并附着于虫卵表面作为结石核心,起支架和粘附剂作用,促进胆红素钙的沉积,最后导致色素类结石(即肝内多发性结石)的出现。编辑本段病因肝吸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如猫、狗、猪、鼠)的肝胆管内。在流行区,患有本病的人或动物,虫卵经常随胆汁进入肠内,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或沼螺吞入消化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一系列的发育和繁殖,最后形成许多尾蚴。成熟尾蚴自螺尾逸出,在水中游动,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则侵入体内,形成囊蚴,囊蚴具  肝吸虫病有感染性。在流行区,本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和第二中间宿主鲤科鱼及小杂鱼等生活在同一水域中,并以人畜粪便养鱼,如常把人畜粪便倒入鱼塘或在鱼塘上修建厕所,就可造成鱼类的大量感染。囊蚴对调味品的抵抗力比较强,在酱油内(含***%)可维持5小时,在食醋内(%)可维持两小时才死亡。因此,吃鱼生的人将生鱼片加调味品后即生食,很容易感染本病。厚度1mm,含囊蚴的鱼肉片,在90℃和60℃水中,分别于1秒钟或10秒钟内囊蚴全部死亡,因此,吃“鱼生粥”时,如果生鱼片切的较厚,或鱼片数较多,放入粥内后可使粥的温度下降,就不容易杀死囊蚴。经烧烤的小鱼,若内部鱼肉未熟透,囊蚴不能被杀死,人们吃下这种食品就容易感染本病。至于生吃鱼虾的人,感染本病可能性就更大了。编辑本段症状肝吸虫病肝吸虫病的流行,主要与当地居民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有关,广东的居民喜食“鱼生”、“鱼生粥”;辽宁的朝鲜族常食用生鱼饮酒;山东、河南等省儿童喜欢烤食小鱼。上述进食****惯是人感染肝吸虫的主要方式。吸虫学名称为,中华分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胆管内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虫体摄取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  肝吸虫病毒物质损害,宿主成虫不断排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肝吸虫卵是人体肠道寄生虫中最小的虫卵之一,形态略似电灯泡。虫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不断发育孵出幼虫,幼虫遇到淡水螺类并被吞食后则在螺体内发育成第二期幼虫即尾蚴,此时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不断地在水面上游动,如果遇到淡水鱼虾尾蚴则即附着鱼体并侵入鱼虾组织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即囊蚴,这时如果吃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小鱼小虾或生鱼片没有煮熟的鱼虾以及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其它食物等均可引起感染发病。其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受损,是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的结果,病变主要在肝的次级胆管,感染初期病变并不明显,长时间重度感

肝吸虫病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anglangjizv
  • 文件大小199 KB
  • 时间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