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林外史》.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章《儒林外史》文学地位: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讽刺小说的高峰。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三节理想文士的探求第四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1701—1754)生平:字敏轩,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科第兴盛之家。祖辈显达,家门鼎盛。18岁考取秀才。23岁时父卒,家产被亲族侵夺,所承者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33岁被迫迁家南京,贫困,仍出资修先贤祠。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二、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1、从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丧亲之痛与远游之乐;析产之累;移家之变;晚游之苦。一生坎坷,对丑恶现实和污浊世风有清醒认识和深切体会。2、从热衷功名到弃绝仕进:学识渊博,科场不遇,觉醒-放弃。3、从笃信儒学到追求民主的转变:思想激进,愤世嫉俗,援笔刺世。三、《儒林外史》的创作及取材1、穷愁困苦著《儒林》作于移家南京以后,大约36—49岁(1749)间。既是一生心血的结晶,也反映他探索前进的历程。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个性。程晋芳《怀人诗》:“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2、《儒林外史》的取材取材于现实士林,原型多为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以“至契”程廷祚为原型)、迟衡山、牛布衣等等。以杜少卿自况四、《儒林外史》的版本抄本55回,已佚。最早刻本是金兆燕刊印(50回),已亡佚。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刻本,共56回。今流行本55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其它著述:现存《文木山房集》、《金陵景物图诗》《诗说》等。李汉秋集轶《吴敬梓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儒林外史》命意在批判科举:假托明代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明清科举考试程序童生县·府院试秀才监生省城乡试举人礼部会试贡士皇帝殿试进士分三甲: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八股制义文:简称八股文,别称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特定文体。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体裁特征是对偶性。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从起股、中股、后股、到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八股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进士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南京师大2004):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唐代各地乡贡中试者,需举荐入京应试,故称举人。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儒林外史》主旨“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闲斋老人《序》)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塑造封建末世儒林群丑形象,全面批判科举制度的罪恶,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预示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同时,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也流露出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情绪。(一)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对灵魂的腐蚀和愚民本质,说明“一代文人有厄”。1、科举使人神魂颠倒,精神空虚,愚昧无知。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可怜又可笑。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范母喜极而死。2、科举造成趋炎附势、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举子们如痴如狂,醉心八股,妇孺难逃。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蘧駪夫之妻)3、科举使人性扭曲和蜕变。道德堕落,廉耻丢尽。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

《儒林外史》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1.16 MB
  • 时间20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