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内功心法.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内功心法.doc内功心法动功练法第一无极式:取自然站立式。两脚左右分开,站实踏稳,脚尖朝前,双脚平行与肩同宽;两腿膝部不屈不直,不僵不硬;两手自然下垂,放置在胯部两侧,手指微弯曲,手心朝身体;周身中正,入静放松,双目微闭,略留余光,精神内收。要不闻不问,不急不躁,五蕴皆空,呈大无为态。第二平举式:两臂从体侧向上缓慢地抬起,手掌掌心向上,两臂成“一”字。动作要求舒展大方,松而不懈,肩部不要上抬,肘部不要僵直,腕部要微向上抬起,始终做到自然而然。第三通天式:双手不停地抬至头顶上万相合,十指相接,掌心空虚,掌根轻轻地接触,十指直对着天空,掌根直对头顶正中的“百会”穴静养。第四合掌式:静养片刻以后,颈椎先向前上方弯曲,同时双手从体前下行至“膻中”穴(或称中丹田部位),双手十指相合,指尖直对“印堂”穴。,臂膀和颈椎弯曲要自然,不可僵硬,以舒适为佳。第五拜月式:接上式,胸椎、腰椎、尾椎依次向前下方弯曲,使整个脊柱聚拢呈一个球形,球形的弧度尽可能地向外扩大,同时要注意各部位的放松程度。第六自然式:上式经过1~3分钟以后,两手继续下行,边落边分开,到脐下时,两手手心向前方左右技开,与身体成45度夹角,同时尾椎、腰椎、胸椎、颈椎依次抬起,展开呈笔直状。当脊柱挺直后,部向左右两侧撑开,使之圆裆。动作配合意念心法第一式动作同前。意念身体内部污浊之杂气从头顶下沉至足下,排出体外,同时将全身之真气沉人下丹田。第二式动作同前。随着两手抬起,意念将地气拔起,吸入“劳宫”穴两手抬到肩平时,意念宇宙间之真气灵气亦从劳宫穴吸人,同时意念本周围花草树木、山川湖泊之真气灵气向全身拢集而来,加以吸收。之能利用的一切真气都要完全吸进身体内部深层。第三式动作同前。将双手汇集到的真气灵气聚合成高密度的柱人百会穴灌人体内,贯通人体的“中脉”,意念要不断地进行,但意念可过猛,要似有似无。第四式动作同前。意念聚到体内的气,在下丹田渐渐地凝结成球的、有质量的结晶物体,同时微微注意一下印堂穴。第五式动作同前。意念下丹田中凝结的那个球状物发光、发热,照亮全身,通明透彻,温暖全身,这个球密度越来越大。在整个练功过程中,时刻保持脊柱的圆润和放松程度。第六式动作同前。当尾椎第一骨节挺直时,将下丹田中那个炽热的球体移出丹田,冲向“会阴”穴;当腰椎挺直时,小球冲向“命门”穴。这样依次冲过夹脊穴、大椎穴、玉枕穴、百会穴、印堂穴、人中穴,此时舌头迅速卷起,舌尖抵住上胯,然后意念小球通过舌体到达膻中穴、肚脐,最终落入下丹田。接着不断地温养她。意念要柔和,动作要缓慢舒展,心情要愉快,整个过程要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嫩青吐芽一样,其乐融融。如此静养几分钟。注意:练****本功法必须遵循上述练功要领,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修炼。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练,一个式于一个式于地学,先要把动作练得纯熟,再练配合意念功法。每练到下一个功式时既要谨慎,又要自然,若练功反应较大,必须回到原来功式练****更不能逾越次序进行练功。同时还应加强站桩功夫的锻炼。《内功四经》内功经卷一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本者自然之真气也,用功久之,方悟其妙。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存于内,形光于外也。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胸出背自平,身微有收敛形,此式中之真窍也。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胁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开。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泄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气升于两胁,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既明气窍再详劲诀。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

内功心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yx110
  • 文件大小74 KB
  • 时间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