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子的教育方法.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 2007-10-14 13:10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在历史上与“废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而后者的落伍已经不需要在此作任何论证。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不再把孔子作为政治家或者哲学家, 而是作为教育家来看的话, 就不难发现“至圣先师”这个称号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论语》的记述可知孔子实行因人施教的方针, 而不是按照预设的大纲、教材授课孔子的仁绝非某种僵化的道德或政治理念的体现, 而是让每个人通过不断学****克服短处, 发扬长处, 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 是一种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才是仁的本原定现代人喜欢对此做功利主义的解释( 所谓的“读书做官论”) 。其实,此前还有一句: “君子谋道不谋食。”此后,则有“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 禄指的是学****给人的益处, 是一个暗喻, 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功利主义毫不相干。至于“耕者, 馁在其中矣”则是指思想的贫困。孔子自己不想做官是众所周知的, 阳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孔子出来做官(21) 。孔子也不鼓励学生们去做官。“义, 同时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不应该用抽象空洞的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等次, 因为这种做法有悖于人的价值与尊严。当孟武伯向孔子问起他的某些学生是否符合仁的标准时, 孔子却仅仅介绍了每个学生的专长, 而拒绝做出任何关于仁的判断, 总是说“不知其仁也”(31) 。人的能力固然有差别,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对于自己最合适的孔子. 因材施教的方法, 还表现在他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上事情做, 都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对于孔子而言, 人的固有价值始终是第一性的, 是独立于其能力之外而存在的。老子关于“善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32) 的论述体现了同样的思想。综上所述,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孔子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人, 而不是一般的或典型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孔子必须要因人施教, 个别指导。换句话说, 孔子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再者, 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追求来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作为与此并行不悖的另一方面, 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创造性的批判与超越, 而不是顶礼膜拜; 要求批判性的创造, 融会贯通, 为我所用。学****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 而不在于功利主义的抱负,老师也不应该以功利主义的眼光对学生作评价。与其保守的政治纲领相比,孔子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一个地区, 一个民族, 都有其传统的教育特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作为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科学, 曾经经历过少年的沧桑?如今我们祖国的经济正以举世瞩目的速度腾飞, 那么孔子创建的传统教育方法有无借鉴的必要呢?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为中心的, 以和谐、平等师生关系为前提的他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自己也是这样,他说: “俎豆之事, 吾尝闻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就很实事求是,不装腔作势。正因为关系平等和谐,学生虽常指出他的不是,孔子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曾说“起予者, 商也!”又说:“丘也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可见孔子很乐意于学生有不同见解。《论语》云“伯牛有疾, 子问之”,“颜渊死, 予哭之恸”, 反映孔子关心学生不仅

孔子的教育方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