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doc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造成植株矮小,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大发年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分布,而以东北三省、河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危害较重。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使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成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从而影响大豆产量。一、发生规律。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大豆蚜一年发生18代。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次年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鼠李芽鲜露绿,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1-2代。5月中下旬鼠李开花前后又值豆苗出土以后,发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豆田迁飞,在豆田孤雌胎生繁殖10余代。6月末至7月初是豆田大豆蚜盛发前期,7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可使大豆受害成灾,7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逐渐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成性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大豆蚜在一年中,一般有4次迁飞,相应地在大豆上有几个消长阶段。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第二次迁飞在6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第三次迁飞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迅速扩展到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由于在8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渐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到9月初开始先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因素。据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越冬孵化,幼蚜成活和成蚜繁殖期,如雨水充沛鼠李生长旺盛,则蚜虫成活率高,繁殖量大;二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豆蚜盛发前期,此期内如旬平均温度达20-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极有利于大豆蚜繁殖,导致花期严重危害。二、形态特征。(1)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1-。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第3节上有6-7个次生感觉孔,排成一列。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上有瓦片状轮纹。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溢,生有2-4对长毛。(2)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666
  • 文件大小103 KB
  • 时间20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