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贫搬迁移民为例
2012-05-28 |作者:杨甫旺|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打印】【关闭】
异地扶贫搬迁是解决山区贫困人口的治本之策。边远 山区贫困地区气候高寒,灾害频繁,交通不便,生态恶化, 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解生活条 件。但政府组织搬迁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移民返流多、 移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间缺口大 等。
(二)农民自主搬迁。永仁县自上世纪80年代就有山 区农民离开生态条件恶劣的乡土,举家迁往自然条件较好 的地方。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山区自然条件差的农民搬 迁,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助(有的每户3000元,有 的1800元),于是便有大批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山区农民 迁入永定镇、莲池乡、宜就镇等。农民自主搬迁多是迫于 迁出地的生存压力,早有离开的愿望,对远离家乡的生活 困难有思想准备,所以遇到新问题,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 力。此外,自主搬迁的农民多有一定的生产技能,适应性 强,在外地可以自谋生路,这些农民无返流,是异地扶贫 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异地扶贫搬迁移民的“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accultu ration)是人类学的一个研究范畴。 Redfield等认为,“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 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的接触,使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 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1]这种文化类型的变化是双向的, 也就是说接触的两个群体的文化类型都要发生变化。但实 际情况而言,群体接触过程中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 群体一边,因而我国学者陈平认为:“文化适应其实是一种 主动或被动地借鉴或‘借取’行为,是一种与自身要求紧密 联系的反应或应变措施。这种文化行为首先需要与外来文 化的接触,并感受到异质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差异之处,对差 异的认识引发了对外来文化的刺激的某种反应 这 一系列动作就是文化适应过程。”[2]马宝元也认为:“外来文
化为了适应本土文化进行的改变就是文化的适应性。”[3]
本文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转移 到另一种与其母体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或群体 基于对两种文化和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一种有意识、有 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它既是一种过程,即作为 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不得不学****或模仿异质文化,如谋生 方式、生活****惯、风俗礼仪及语言等;同时也是一种结果, 即个体或群体的母体文化逐渐融入异质文化之中。因此, 异地搬迁移民的
“文化适应”,就是移民进入某地之后,先 在某地定居下来,然后经过一段心理文化的调适与适应之 后,逐步变成当地人。当母体文化演变为本地文化时,移 民的“文化适应”也告完成。由于文化适应是异质文化对个 体或群体的一种文化要求,文化学家、人类学家,从各自 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文化适应的种种模式假说。
美国人类学家阿德勒提出了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说 [3]:(1)接触阶段:刚进入异质文化时,个体或群体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还没有能够感受到来自异质文化 的冲击和压力;(2)不统一阶段:个体或群体觉察到异质 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并在异质文化的压力下,他们感 到混乱、困惑、无力、孤独;(3)否定阶段:个体或群体 开始否定文化差异,他们对异质文化开始产生疑问和否 定;(4)自律阶段:个体或群体开始承认文化并异,他们 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态度开始解除,能够自如地应付新异 的环境;(5)独立阶段: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进一步确立, 能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采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
(一)生产方式的适应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的移民80% 以上来自海拔2000米左右、坡度在25度以上的高寒山区 和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半山区,他们在原居地 大多兼营农业、畜牧业,且畜牧业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 重。由于草山草坡很多,牲畜的喂养方式仍为放牧和敞放, 很少圈养,畜牧业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满足 宗教消费的必备用品。
个案一:户主付XX,41岁,初中毕业。妻刘XX,39 岁,小学毕业,育有一子一女,原居地永兴乡,海拔2200 米,每年种植玉米、养麦3亩,萝卜、土豆2亩左右,家 中有羊40余只、黄牛8头,猪10头。每年杀羊5〜6只、 猪2〜3头自食,用宗教祭祀羊2只左右,出售牲畜收入 为8000元左右,大部分用于购买粮食,为家庭经济的主 要来源。到现居地后,生产方式由农畜并存、以畜为主转 变为单一的农业生产,牲畜只做为家庭副业存在,而且数 量极少,其原因是现居地无草地、无林区。因此,移民从 原居地迁至现居地,牲畜减少了 60%以上,畜牧业发展受 到很大制约,人们不得不将农业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对 土地的利用和依赖程度加大,年轻人则多外出务工谋生, 寻找新的经济收入门路。
在耕作方式上,原居地人们的耕作方式简单,多为广 种薄收,很少施化学肥料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ajiede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6-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