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2004 年11月16日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 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 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 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所以, 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 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 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 )"、"信息滥发"(spamming )、网络色情乃至各种网络犯罪等等即可见一斑。二、文字性在日常生活中,文字交流(比如书信、便条留言)一直不是主角。但聊天室、 E-mail 、BBS 、QQ等都是文字或文本交流( text talk )。 2003 NIC 调查报告显示,使用网络电话与视频会议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仅为 1%% 。即使那些辅以语音或机顶摄像头的交流,文字仍然是主要的方式。可以说,网络人际传播将文字媒介的交流工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不过,很难说这种文字的交流到底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因为对于网络交流情境来说,它的很多优缺点常常是相对的。一方面,文字交流对不少人是个门槛甚至是个障碍,它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字使用能力,包括打字技能。"学打字" 和"打字快"这两个网名就是一个证明;二是它大大削弱了口头传播的直接性、生动性和微妙性;三是文字作为语言符号常被误读,且网络中的使用常会变形, 这增加了真正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