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pdf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是由【江湖故人】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sociology):
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
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
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发展概况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Socius(集群)与希腊文Logos(知识)组
合而成。《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
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孔德因此而被视作社会学的创始人。其
后,《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
做了系统整理。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而
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
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20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
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
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
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
究课题。
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众说不一,通行的有分块
式和平列式两说,其下的具体划分更是多种多样。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
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社会学的方法包括:①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
原则。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②研究法。
是社会学研究中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
较法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法的取舍由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来决定。③技术
手段。是指在搜集和处理资料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术。工具包括语
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非语言工具又可分为文书性工具如问卷、统计表等,以
及器具性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计算机等。
特性①科学性。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
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科学性的保证,在于社会学者充分
地实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动
态考察与静态考察的有机结合。②系统性。在探讨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时,
首先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因而
要广泛地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各种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达到对整:.
体社会结构和过程的把握。③综合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含有许多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研究这些子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社会
现象时,都需参照其他专以该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社会学科的研究过
程和研究成果,在联系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乃至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对之
做综合的考察。④现实性。以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课题
绝大部分也来源于现实社会。因而社会学的研究既是一种学术探索,同时又是
一种服务于社会运转和人们生活的政策咨询和知识传授。
功能①描述。运用自己科学而独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法,客观而忠实地搜集、
整理和记录各种社会现象的定量化或定性化的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真实可
靠的社会信息获得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现象乃至整体社会的感性认识。②解释。
在一般性的描述之后,可借助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对所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理
论抽象,探讨社会现象形成、变化及发展的前因后果,达到对制约社会现象的
主客观因素的理性认识。③预测。在描述和解释的前提下对已获取的社会信息
的再处理。描述和解释工作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各相关社会现象间相
关程度的确定。若能对发展相对更具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做出
尽可能精确的测量,则与之相关的而且是人们意欲了解的社会现象的未来发展
就可以相应得到大致的确定。当然,由于社会现象之间极少有如自然现象之间
那样的函数关系,所以,对社会现象的预测难以达到自然科学所做预测的那种
水平。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或者说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一切
现象与产品。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号、语言、价值、规范,它们是构成文化的框架。
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特性:1、从文化的形成看-集体创造性;2、从文化的
获得看-非生理遗传性;3、从文化的内容、形式看-文化的多样性;4、从文
化的意义看-文化的象征性;5、从文化的发展看-动态性的特性。(大规模的
文化变迁一般受三种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发
明与发现。
文化的功能:识别、教化、整合、知识。
第3页:.
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结丛、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有五种来源:社
会遗产、发明、采借、变更、涵化。)
文化的类型: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3、
共同(普遍)文化与差异(特殊)文化。
文化共同性的来源有四个因素:1、生物上的相似;2、生活必需的相似;3、
受人类环境的限制与影响;4、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的差异来源有三个因素:1、满足基本需要时所用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2、被孤立的程度;3、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
文化态度:
1、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
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民族的倾向,
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
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这是一个团体认定自己的文化才是
最优势、惟一正确的一种观念或****惯,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价值的态度。它
的正功能是:1、增进我群体的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的忠诚和士气;2、减少
团体内的冲突;3、促进文化的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4、避免产生失范
和无根的感觉。它的负功能是:1、容易产生偏见;2、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
时代变迁;3、引起团体间的冲突;4、维持某些阶级的即得现状;5、造成社会
孤立的情境。
2、崇外主义-当某些群体发现自己的文化低级时,就表现出对某种高级文
化的崇拜。
3、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好的文化就
是适合当时当地环境的文化。
4、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
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憾。
第4页:.
5、边际文化-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文化的规范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行为标准;2、规范人的成
长;3、保护社会秩序;4、控制越轨行为。
文化规范的类型特性-1、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广泛性;2、在空间和地理上具有地域性;3、
在时间上表现出稳定性。
功能:1、鼓励人们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2、反映人们的心理意愿;3、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强大的约束力;4、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具有整合的功
能。
宗教: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1、有系统的世界观和理论体系;2、有完整的教义、
经典、组织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迷信是无组织无教义的地方性的小
团体的活动;3、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有正负功能,迷信则主要是负面功
能。
宗教的特性:1、虚幻是其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的基本特征;2、信仰和崇
拜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揭示它的特殊的内容和对象;3、信仰和崇拜力
量的产生来源于把世俗力量超人间化而产生的神秘化和神圣化力量;4、力量超
人间化是想要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5页:.
功能:1、社会团结;2、赋予意义;3、社会控制;4、社会变革;5、心理
支持。
道德
道德广泛地调节人们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为:1、道德作用的社会性;2、
道德价值的社会性;3、道德规定的社会性。
道德评价有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和公共评价。
道德舆论的形成有两种方法:1、人们遵循过去的经验与传统的道德规范自
发地形成的道德舆论,即口头评价;2、自上而下有意识地发动起来的,往往是
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
道德舆论的特点是:1、参加者众;2、心理压力大;3、多义性。
法规
法规包含两类社会内容:1、规定行为模式;2、规定行为后果。
功能:1、对危害人民利益的各种反社会行为具有抑制和预防功能;2、对
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程序化的作用;3、对于总结社会运行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
作用;4、支持其它规范体系。
社会化从个人来说是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
第6页:.
来说,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
程。
研究社会化的两个视角:
1、个人的角度,一个人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社会文化,掌握社会生活
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方式,才能在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
庭制度等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2、社会角度,社会化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不断传递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
化的内容就是个人学****和掌握社会化。社会文化的内化对社会来说关系到文化
继承、传递和延续。
社会化从个人与社会结合的角度定义,就是社会将个体的自然人教化成为
社会的一分子的过程。
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从个体发展阶段分为:1、预期社会化-儿童和青少年学****基本的生活技能,
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能在社会中担当最基本的角色过程,它是人的社会化的
关键、基础阶段;2、继续社会化-继续学****和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不断学****br/>新产生的知识。3、再社会化-个体在社会情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
适应新情况而在生活****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
新学****的过程;或者是社会化失败或反社会化中断以后而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的基本特点是:改变社会化对象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
活方式和行为****惯。再社会化的形式有两种:1、自愿的;2、被迫的。
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就具备14个方面的特征:1、效能和自信心,不相信命
运;2、乐于接受生活变迁;3、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4、乐观的生活态度;
5、时间感;6、重视技术技能;7、待人平等;8、计划性;9、尊重他人;10、
对陌生的环境不抱戒心,具有信任感;11、期待子女受教育和获得现代职业;
第7页:.
12、具有独立见解,能容纳不同意见;13、兴趣广泛,接受信息能力强;14、
对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理解力。
社会化的内容
1、形成个性与自我。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人具有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
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的基本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个性倾向-对社会环
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征;2)、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特点的某些独特的
结合。个性的核心标志是自我。自我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
己存在状况的觉察,是自己对属于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
我批评、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
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把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与社
会规范协调一致,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内化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
会要求,能够胜任特定的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过程使个人逐渐了解
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位置,领悟并遵从群体或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
色期待,学****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掌握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是对社会存在、人际关系的种种认识,
生活技能是人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人类个体要成为社会成员,首先要学****br/>掌握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才能自理生活;然后学****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
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自谋生活;
社会化的场所
1、家庭
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化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和最早的单位。1、家庭不仅提供
儿童生理需要的生活资料,也提供了感情的慰藉,形成了亲密的人际关系;2、
儿童在入学前,家庭是他接触外部世界的主要环境,父母、兄弟姐妹是儿童主
第8页:.
要的模仿对象;3、家长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社会的文化规范、知识等向儿童传递;
4、家长是儿童的最早权威,家长对子女教育拥有支配的权力。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家庭的阶级地位是影响父母如何管教小孩的最重
要的因素之一。家庭对人的社会化具有两重性:1、家庭与社会文化相一致的教
化,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的促进作用;2、家庭中出现的与社会主文化相背离
的亚文化,对儿童的社会化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2、学校
学校是人类社会化手段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人类的教化活动进入了一个
有组织、有计划、有社会严密控制下快速进行的阶段。1、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
构,是社会化的专门职能单位,有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这是其它
社会场所所不具有的特点;2、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与以血缘为纽带
的家庭不同的是人际沟通不是以感情为主,而是以教育目标为主,学校通过一
系列的规章制度,使用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学生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去扮演特
定的学生角色;3、学校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的预演。
3、同龄群体,亦称同辈群体
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
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同龄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1、具有身份认同作
用;2、具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3、具有情感替代作用;4、具有学****人际交往
作用。
同龄群体中的对照群体:1、同龄伙伴中的自然领袖人物;2、英雄人物和
杰出人才;3、青春偶像人物。
4、社会
第9页:.
1)、职业团体,介于家庭、学校和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组织,通常有明确
的组织目标和任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内在的协调机制。
2)、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大众传播
媒介在个人社会化方面的特点是:1、开放性和无强制性;2、介入性和非统一
性;3、形象性与易感染性。
社会化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化理论
12、何谓“镜中之我”。
1、库利的镜中之我: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
者说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镜中自我包含三种过程:1、表现;
2、辩认;3、主观解释。镜中自我论认为我们对自己的印象是从别人的评价里
得来的,正像我们从镜子中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像一样。
2、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自我产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3岁,
预备阶段;4-8岁,嬉戏阶段;8岁以后,团体游戏阶段。米德认人每个人在社
会化过程中是个独特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具有两面,他称之为主我和客我。主
我富有创造性和独特的性格,对他人的态度做出反映;客我是自我社会方面,
体现他人的态度,是社会化的产物;没有客我就不能产生有序的社会互动,没
有主我,社会互动将变得呆板和单调。
库利的镜中之我和米德的概化他人告诉我们怎样理解自我:根据别人的观
点看我们自己时,正是在照库利的社会镜子;我要预测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
时,我们扮演的是米德的客我角色。
二、心理学的社会化理论
第10页:.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是人格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受快乐原
则的支配,不断盲目地追求行为上的满足,是人格的动力;然而它本身又是混
沌的欲望,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妨碍社会和群体的活动;
自我是本我的部分发展,是现实化的本能,是在与他人交互中了解自我的
存在、自我意识及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是人格的理性部分,能够解释感觉得来
的信息,也能够找到既实际又可接受的方法来满足生物上的需要。自我的主要
任务是控制本能和欲望,等待时机,在允许的生活中实现快乐的目的;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的
最文明的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是头脑里的检察官。超我是
人们把社会里对与错的观念内涵化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更成为其行为的指导
原则。
库利和米德都认为: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一种渐进又互相依赖的结合;
弗洛伊德则认为:本我与超我是针锋相对的,欲望是本我的代表,道德原则是
超我的象征,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妥协最终可能是无法办到的。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人的整个一生,提出著名
的人生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理论。
1、婴儿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
2、幼儿期:1-3岁,自主与害羞怀疑;
3、嬉戏期:4-5岁,主动性与内疚;
第11页:.
4、学龄期:6-11岁,勤奋与自卑;
5、少年期:12-18岁,认同与混淆;
6、青年期:18-30岁,亲密与孤独;
7、成年期:30-60岁,创造与静止停滞;
8、老年期:60岁以上,完善感与失落感。
三、社会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成长论:社会化不会由于身体的发展成熟而突然停止;
2、科尔伯格的道德自我: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他发现,不同的社会对错误的标准可能持各自不同的具体看法,但他们对同情
(如关心他人)和正义(如主张平等互惠)等具有相同而普遍的道德原则。人
们对道德判断的不同,是因为他们成熟的水平不同。道德发展水准有三:第一
个阶段为前传统阶段;青春斯的人通常达到第二个标准,即传统阶段;达到第
三个水平的人,叫超传统道德水平。(被传统认可的价值观可能与他们的价值观
相抵触,他们便根据“为绝大多数人的才是最好的”的指导原则做出理性的决
定,在合法的方案间做出选择。如果一条法律由个人依据一条更高的原则判断
为非正义,那么破坏此法律就是正当的做法。
社会化的特征与矛盾
一、社会化的特征
第12页:.
1、社会化的方式:灌输与自选。儿童期是灌输型社会化;少年时期自选型。
成年社会化与儿童社会化最大的区别是:在成年期个人比较清楚被什么所影响,
个人有选择社会化的能力与机会,而在儿童期,社会化比较不明显,也没有选
择能力与机会。
2、社会化的过程:外在-内在。
3、社会化的执行者:家庭-学校-社会。
二、社会化的困境
;
2、代差问题;
3、网络冲击;
4、青少年偶像崇拜
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
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
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
在每一个等级内部还有各种独特的等级。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
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
会后,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
第13页:.
级斗争作出独特的分析,在理论上有着重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
分析。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他提
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
的标准。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韦伯的上述观点,
归纳起来有:①把社会划分成几个大的阶级。②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个层次。
③续谱排列。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分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致
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声
望的测量。另外,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现出多
元化趋势,出现了一个中间阶级,即所谓管理者阶层。他们研究的趣旨在于这
个阶层的定义和归属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
的变革,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80年代以来,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经济
体制改革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分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正在
对社会分层作新的探讨。
社会互动
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在社会互动中,交互作用是社会互
动的基本特征。
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产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条件;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
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3、参加互动的人都是有意识的,都基于行动者一定的需
要与利益,都力图用头脑中成熟了的计划去调动另一方的行动;4、社会互动总
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
义;5、社会互动还会带来一定的效果,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
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6、无论是个人或群体的互动
都不可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行动;7、互动的双
方一般互为主体或客体,沟通双方使用统一或相通的符号,沟通双方对交往情
境有相同的理解,沟通双方是相互影响的。
互动对于社会成员的功能在于:1、当人们发生社会互动时,他们对外在世
第14页:.
界发生了共同的意义,对外在的文化和环境有了共同的了解;2、互动是将文化
规范和价值代代相传的一种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将新生代予以社会化,
并将文化传递下去;3、社会互动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互动有5个维度:1、向度-社会互动的方向;2、深度-互动双方相互依
赖的大小;3、广度-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频度-一定时间内发生社
会互动的多少;5、强度-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
决定任何互动关系性质的因素无非是利益或精神两大类,只不过所占比例
大小不同而已。从互动的性质上可分为理性互动和非理性互动。理性互动以物
质利益为中心,非理性互动以精神为中心。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宏观理论
科塞反传统观点地认为冲突对社会具有正面功能,他认为冲突是指不涉及
双方关系的基础、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是系统内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抗,是
社会系统可容忍的对抗。他的主要思想是:1、冲突对社会和群体具有内部整合
功能-1)、冲突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界线;2)、群体发生冲
突时,可促进群体内部团结;3)、虚构的冲突对群体也具有聚合作用;4)、不
断与外部发生冲突的群体往往不容忍内部冲突。2、冲突对社会具有稳定功能;
3、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有促进作用;4、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
有激发功能;5、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产生冲突的原因:1、不平等系统中的下层成员趆怀疑现存的稀缺资源的分
配方式的合法性,他们就趆有可能起来斗争;2、下层被剥夺状态,相对剥夺比
绝对剥夺更可能引起不公平感,更有可能引起被剥夺者的不满和反抗;3、对群
体或社会的忠诚,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对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要求,或由于对
对立的价值系统的效忠而形成了冲突;4、亲密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包含冲突
第15页:.
的原因。
二、社会互动的微观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往关系,认为
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人们通过“支付-回报-再支
付-再回报”的行动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结构。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人们并不总是追求
最大利润,他们只是想在交换关系中得到某些利润;2、人在交换中并非常常从
长远着想或进行理性计算;3、交换物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赞同、尊重、依从、
爱、情感,以及其它紧缺的物质产品;4、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而不是仅
仅在市场中才有交换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可以说,人们的互动之所以与动物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人是生活在一个有意
义的世界上,即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并解释的世界。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1、符号在人们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4、在互动过程中,人
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依
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
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的概念。
符号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拟剧论,认为生活是演戏,他的理论
被称为印象管理;布鲁姆-认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在于人际交往的礼仪,礼仪把
日常互动联系在一起:1、表意礼仪;2、回避礼仪;3、维护关系的礼仪;4、
认可礼仪。礼仪的功能在于:1、像交通信号灯一样保证互动的顺利进行并指挥
他们避开危险地带;2、保证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不受伤害;3、互惠原则。
符号互动理论的缺陷在于: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关注的仅
仅是个体互动方式,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人的互动的制约,忽视了互动的内
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减少了它对群体互动的解释力;同
时,人的行为是多样化的,对有些人印象管理有解释力,对那些真诚、坦率的
第16页:.
人不具有解释力。
三、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与沟通
非言语互动分为三大类:动态无声的互动(1、手势;2、运动体态;3、触
摸;4、眼神;5、面部表情)、静态无声的互动(1、静止体态;2、人际距离)、
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社会互动的类型
顺从型互动:行动者之间发生性质相同或方向一致的行动过程,有暗示、
模仿、从众三种形式。
暗示的作用:1、能造成行动者的行为倾向;2、能重新引起以往曾有过的
行为的倾向;3、能加强某种行为倾向。
容易引起暗示的社会条件是:1、暗示者的地位具有权威性;2、刺激的反
复与持久性;3、有的放矢发出的暗示比无的放矢更

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江湖故人
  • 文件大小748 KB
  • 时间2023-03-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