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和谐”思想入手,深刻阐述了弘扬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巩固,有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持个体心身健康,有助于建立和谐世界。作者还进一步剖析了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和谐发展,应着重把握的重点及必须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社会;重大意义;重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22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其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众多方面,但最为丰富的是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在《》中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厚,要由己推人,从而创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环境。墨子要求“兼爱”,“爱无差”,也是要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对待别人不显露出谁厚谁薄,摒弃战争、撕杀和相互残害,形成一个和谐共处,互为关爱的大氛围。
(二)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治和谐。孟子主张“以仁施政”,要求统治者对老百姓要宽厚、仁慈。《》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对政治和谐所作出的具体化、完整化的描述。老子《道德经》中贯串全文的“无为”思想也包含了政治和谐的主张。“无为”主要是要求统治者顺应民心,应从百姓之心为心,不用繁苛的法令,繁重的劳役去干涉、折腾人民。其二,经济和谐。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谐。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融合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文化和谐的体现。

(三)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标准,以尊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基本准则。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众生是平等的,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传统文化还注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治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治”。
(四)强调个体身心的和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要求,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的方式来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个体的身心和谐。道家也主张以谦让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说,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狭隘,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究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状态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五)强调国家之间的和谐。
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论语》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以文德感化外邦。这实际上就是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包含着深刻的和谐世界思想。

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自身的身心诸方面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共存共生、互济双赢的观念学说与行为方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文档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7-11-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