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及现代启示.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及现代启示
  【摘 要】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富民思想,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对当代经济建设的借鉴:富民与富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先富带后富,走全民致富的道路;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 藏富富民;开源节流;以政裕民;精神足民
  一、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的集中产生及历史原因
  富民思想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这段动荡的历史时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为富民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农奴大量转化为农民,成为主要的生产者。农民有了土地和一定的经济自由,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社会整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富民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内经济恢复和诸侯间的竞争双重压力,迫使诸侯国不得不制定让利于民的政策。春秋战国时期,长年战火,人们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作为各国的统治者,迫于国际竞争和国内恢复生产的压力,不得不采用先进的自耕农生产方式。通过降低税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税源,提高本国统治的竞争力。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促使统治理论也开始重视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对财富的占有。
  二、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综述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富民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节用利民”利民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精神足民”论
  《老子》认为造成社会矛盾尖锐,人们饥寒交迫的主要原因是“其上食税之多”,即贵族领主的压榨所致。《老子》主张通过“均贫富”和“损有余而补不足”。叶坛认为,古代“均贫富”思想有两种,一种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等级分配制度的调节器;一种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剥削和压迫而要求平等的愿望和理想。《老子》的均平富思想就属于前者,原因是他的“精神足民”论。老子的富民以“知足”、“寡欲”为前提,《老子》五十七章认为“富莫大于知足”,要求人们“无知无欲”。《庄子》更是否定物质进步的意义,主张“不多食乎力”,“富则多事”,“掷玉毁珠”,“毁绝钩绳而弃规矩”这类强烈仇视技术和文化进步的口号,可以说走到了“精神足民”的极端。

  4、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两汉富民思想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富民思想带有浓厚的国家本位色彩。春秋战国时期的富民思想,是传统自然经济社会思想家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总结,富民思想带有浓厚的国家本位色彩。国家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富民问题,即富民隶属于富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生产、薄敛、节用的三位一体的富民逻辑。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沿着物质富民和精神足民两条线索前进。“物质足民”体现为百姓的衣食无忧,“精神足民”则表现为对这种物质富民状态的认同和说教,也更多的体现为封建社会制度对人们经济活动的限制。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内容总体的特点是宏观多,微观少。很多思想家都是关于富民与富国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性的设想,到底能否做到或实施的效果怎样,思想家们并没有太大把

春秋战国时期富民思想及现代启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