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走近鲁迅(二).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走 近鲁迅——初中《故乡》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浦东外国语学校 张静华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先生的散文和小说共同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然而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于“鲁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对鲁迅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笔者对本校初一年级270名学生进行了名为《走近鲁迅》的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39份。问卷虽然简单,但真实的数据却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阅读情况,现将几项典型数据归类,如下图所示:如图所示,只有18%的学生对鲁迅有些了解,68%的学生是在课上因为教材的缘故接触鲁迅,72%的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甚至还有7%的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排斥情绪。因为学生和鲁迅两者在所处的社会、时代、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学生一般都不能完全理解鲁迅的语言,难以体会先生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人生感受。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初一年级的教学中借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切入,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引导学生在鲁迅先生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感受一幅幅浓淡相宜、色彩鲜明的世俗画,在阅读中体会长妈妈的质朴、“先生”的方正、藤野先生的慈爱,鼓励学生接近作为个体的活生生的人存在的鲁迅,从而走近鲁迅。学生从心理上接近鲁迅之后,就得引导学生去理解、体味鲁迅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鲁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国民精神的关照和剖析。初二(H版)教材中的《故乡》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变化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变化,从而挖掘广大人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鲁迅写作的初衷;其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切实地揭示了作为一个知识青年的鲁迅当时思想上的迷惘彷徨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而这种思想在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先生的其他作品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基于这两点,笔者对《故乡》的教学做了这样的设计——探讨“故乡”的人和物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叶圣陶也提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释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结合《故乡》本身的写作特点,笔者在教学时运用了比较阅读法。景物的比较在“我”的记忆中,由于少年闰土的存在,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鲁迅以绚丽的色彩、抒情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月夜瓜地图”,二十年来这幅图画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中,这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然而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我”见到的却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写尽了故乡的荒凉与冷落,揭示了“我”悲凉的心情。前后两段景物描写,寥寥几笔不仅暗示了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人物的比较(一)闰土对于故乡,“我”本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说不出它的“佳处”,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可以说是记忆中唯一的亮点,所以当母亲一提起闰土,“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

走近鲁迅(二)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