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倒着教学《社戏》_语文论文_范文先生网“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倒着教学《社戏》高殿杰(江苏省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214420) 摘要:教学《社戏》一课,以文末一句为切入口,以“好吃”的豆和“好看”的戏为主线,从后往前,倒着解读文本。通过资料助读、原因分析、内涵挖掘,让学生明白:豆并不真的那么“好吃”,戏也不真的那么“好看”(而且从来就没有看过“好看”的戏),皆因这里是“乐土”,有一群“好人”,有一堆“好的故事”;豆的“好吃”与戏的“好看”,实乃理想之寄托,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关键词:得出结论资料助读分析原因挖掘内涵鲁迅的《社戏》,文末有这样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全文的“纲”。所谓“纲举而后目张”,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了关键,全文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于是,教学这篇文章,我就尝试以这句话为切入口,提出问题:那夜的“豆”真的那么好吃吗?“戏”真的那么好看吗?目的在于造成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和探究真相的兴趣——从后往前,一步一步推上去。一、得出结论:“豆”不可能真的好吃,“戏”确是真的不好看其一,“豆”不可能真的好吃。关于豆的文字,作者着墨不多,吃豆的当儿也没有说好吃不好吃,只在文本最后说是“好豆”。我们知道,“吃豆”发生在看戏回来的路上——“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于是就偷一点来煮着吃。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文字进行揣摩:一群十多岁的小孩子,没有烧饭烧菜的经验,烹制佐料不齐全,且是在夜里,又疲惫至极,匆匆忙忙的,能把豆煮得有多好吃呢?给学生时间交流讨论,从人的心理体验出发,这时还可引入《芋老人传》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清代周容的《芋老人传》写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一穷困书生在又饥又冷时吃了芋老人的芋头,觉得很香甜;后做了宰相,再吃芋头,却感觉不到好吃了。芋老人解释说,从前做书生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被雨淋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做了宰相,天天吃的是精美的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二是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个层次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然后,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因为饥不择食? 此时便可以明确:豆不可能真的好吃。但问题是:鲁迅是否停留在这生理的最低层次上才说豆的好吃呢?这里大有可疑,且再看“戏”。其二,“戏”确是真的不好看。“看戏”这一部分内容是全文的主体,学生很容易找到相应的描写文字——到演戏的赵庄时已晚,一去就见铁头老生“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

“好吃”的豆与“好看”的戏 倒着教学《社戏》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133613015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