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简介、字词音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理清课文结构
请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四、问题共探讨?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 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例一: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例二: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