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①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②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 能力训练点
①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②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我们今天学****的化学,那么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难道不是通过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得来的吗?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飞船,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所以大家说说在科学的领域,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 学生明确:通过实验 教师总结:对。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这一次次的实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何尝不是对自我的超越呢?敢于实验便用于创新,勇于创新便敢于超越自我。大家还知不知道这样的事例呢? 学生举例(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教师总结:很好。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高瞻远瞩地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国力强大的保障,使民族强盛的后盾,综观诺贝尔奖在科学方面的获得者,我们中国人能有几个?丁肇中先生就说过, 中国有占世界1/4的人口,但并没有占世界1/4的科学贡献,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大家在课文中能不能找出这个原因呢。(提示:我们刚刚从各种事例中知道科学领域对事物的推究要经过实验,那大家仔细看看文章中谈到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及中国的学生注不注意实验精神的培养?)学生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儿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教师总结:所以啊,无怪乎中国的科学创造发明、科学研究的数量不及其他发达欧美国家了。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些年我们的媒体上一直在谈论的高考状元在大学念书时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强,比方说,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就是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就是舆论经常谈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作者自己在文中就谈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请一个同学说说这个类似的经历是怎样的? 学生明确:文章的第十二自然段。 丁先生在文中就分析到致使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文化背景。请大家看到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这段话的开头就谈到“时至今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读书人的头脑。”于是“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便出现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不知所措的现象。那么究竟王阳明的思想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请大家看到文章的第3-5自然段。4) 分析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 这里面谈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请大家找出这句话来。学生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师明确:回答得很正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就像《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是,请大家一起回答。 学生明确: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解释:诚意就是诚实自己的意念,意念诚实了就能端正自己的内心,内心端正了就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品德有了提高就能整顿好自己的家庭,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这样才能达到儒家的真正目的——平天下。我们看到所谓诚意、正心、修身是不是都注重个人的内心或者说是个人的精神世界。学生明确:是 教师总结:王阳明可以说就是这种思想的
“铁杆粉丝”。所以啊,我们前面所说得王阳明的思想就可以用她自己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格物的。请一个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王先生格物的方法对吗?(学生)它成功了吗?(学生)原因何在? 学生明确:“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教师提问:对。那么作者在这里谈到阳明格竹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明确:真理不是内心领悟的。 教师提问:那真理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学生明确:对外界的探察。 谈到对外界的探察,我想到了这样一首诗。北宋诗人苏轼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画作“鸭戏图”题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知道哪句诗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察吗? 学生明确:“春江水暖鸭先知。” 教师总结:大家都很聪明哈。诗的第二句说道,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22-07-28